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社会

我省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

每年3000万投入妇幼保健

  本报杭州2月2日讯 (记者 许雅文 通讯员 张桂芬) 2月2日,在省卫生计生委召开的我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新闻发布会上,“生孩子会难吗”成了核心话题。

  这个话题,涉及到医疗资源的调整和优化,关系人口均衡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难与不难已经跳出家庭选择题的范围,成为一道社会议题。

  生育年龄、经济状况和公共服务都会影响生育意愿。为了让全省人民“好好生孩子”,浙江已经做了什么准备?

  产假长了,生与不生仍纠结

  根据《关于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2016年1月1日以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法定产假期满后,享受30天的奖励假,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并计算工龄;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其他优惠待遇;同时男方享受15天护理假,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照发。

  产假、护理假延长了,能不能增强生育意愿?“人们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渴望养育高素质的孩子,已成为阻碍人们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处长张万恩说,房价、养育成本、无人照看孩子等原因也让很多家庭放弃了生育二孩。

  “根据有关调查,可生育二孩而已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想要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只占44%,其中近年内想生二孩的只占15%,从生育意愿过渡到生育行为,还受许多因素制约,最终生育二孩的比例就更低了。”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处长潘祖光说。

  孩子多了,两端发力解难题

  据了解,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我省短期内出生人口会明显增加。更多的孩子出生,更多的高龄、高危孕产妇,这无疑给医院接生、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等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一面是儿科医生荒,一面是出生的孩子增多,医疗卫生行业该如何应对?“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省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处处长胡崇高介绍,一是在需求侧发力,通过开设再生育门诊,巩固新生儿疾病筛查,减少出生缺陷患儿,同时加强保健服务,让母婴少生病或不生病,从而减少妇幼保健需求;二是在供给侧发力,增加妇幼健康资源供给,即增加产科床位、增加助产设备等。

  胡崇高介绍,提高基层助产单位的服务水平,也是解决生孩子难的重要措施。

  此外,省财政厅每年将继续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加强产科、儿科设备配置,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素质要高,优生优育加优教

  全面两孩来袭,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出生数量的增多上。人口政策还应有更多内涵,那就是关注人口质量。

  有研究表明,出生缺陷发生率与育龄妇女的生育年龄有关,产妇年龄≥35岁是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据统计,我省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占全部产妇人数有逐渐上升趋势,2014年,高龄产妇已占8.9%。我省将通过加强一级预防、深化二级预防、巩固三级预防,综合防治,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会上指出,今后,我省将重点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争取做到每个县有一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还要着力推进危重孕产妇与新生儿救治中心和网络建设,合理利用产科资源,引导孕产妇就近分娩,确保母婴安全。

  下一步,我省还要建立健全人口信息动态采集机制,做好出生人口监测和风险防控,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建立出生人口预警机制;加快实现计划生育、出生人口信息互联互通和相关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和落实相关公共服务应对、风险防控预案,确保政策实施过程可控、生育秩序可控、社会风险可控。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6 每年3000万投入妇幼保健 2016-02-03 9157379 2 2016年02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