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路 心中有爱
——记省第十一届飘萍奖获得者余云
本报记者 张丽
余云和“彩虹计划”资助的孩子在一起。 |
本报记者 张丽
有人问,做记者苦吗?她总会点点头,苦。仔细思考后,她又会摇摇头,这常态的苦中却蕴藏着快乐,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凝聚起社会共识的欣喜;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刻画出事实真相的痛快;在偏激狭隘的极端心态中,挖掘出正能量的温暖。
所以,无论怎样苦,她一直难以舍弃记者这份职业。她,就是浙江广电集团新蓝网记者余云,也是浙江省第十一届飘萍奖获得者。
正确发声破谣言
每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都曾写下自己的荣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盗火者”把真理遍传工农大众,下笔可敌百万兵;长征路上,《红星报》伴随始终,印刻一路牺牲一路歌;而在当代,今年33岁的余云对新闻工作也有自己的理解——坚守责任,正确发声。
2013年10月初,台风“菲特”袭击余姚,主城区大面积受淹,交通瘫痪,停水停电,余姚几乎成为一座“孤城”。当时还在《1818黄金眼》做记者的余云,不畏艰险,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
在做报道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余姚市的信息传播渠道几乎全部遭到破坏,灾区的真实情况无法以最快速度传递出去,导致谣言四起。其中最耸人听闻的是“余姚陆埠水库溃坝,下游即将全面被淹”,一时间全城人心惶惶。
余云马上对报道计划进行调整,打破了抗灾报道“重现场”的常规方式,而是把重点放在正确引导舆情和网络辟谣上。她和同事们用最快的速度赶到陆埠水库,经过深入调查,并采用航拍方式,用一段现场出镜的直播报道《独家航拍陆埠水库 网传溃坝纯属谣言》,粉碎了这一谣言。
这篇报道不但在业界引发巨大反响,而且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为当时的舆情拨开迷雾。网友评论称:“这是所有余姚水灾报道中,最具媒体良心的报道。”而这一战,也让余云更深切地领会到新闻工作的意义和精髓。
“置身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面向所有人的信息节点,虚假新闻、谣言等日渐增多,越是如此,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越要担当起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公序良俗的责任。”余云说,只要怀揣公义之心,记者这个行当就永远大有可为。
爱心涌流创奇迹
如果说秉持公义是余云的职业素养,那么温情更像是她生命的底色,所以才有了小文文获捐助、“小文文爱心基金”和“彩虹计划”。
2006年5月27日晚上,《1818黄金眼》接到报料,临平7岁男孩小文文不慎掉进石灰池,全身80%以上烫伤,生命危在旦夕。余云闻讯连夜出发,赶往医院和事发现场进行采访。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小文文是安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仅靠摆夜宵摊维持生计,几十万元的治疗费让他们绝望。
看着小文文以前可爱的照片,余云流泪了,她找到制片人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发起一场爱心行动,号召大家为小文文捐款。当时还处于实习期的余云率先捐出了身上的1000多元钱,并通过电视报道呼吁爱心人士献出一份力。
令她没想到的是,报道发出后仅仅两天,栏目组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0万元,一周下来,捐款总数超过40万元!在余云的执着和坚持下,这组报道持续了半年多,共计70余篇,最终募得善款68万元。爱心创造了奇迹,小文文治愈出院。
一年后,小文文却因为一次意外离开了大家,小文文的父母找到余云,把剩余的20多万元善款交到她手中,并叮嘱她一定要继续帮助更多的人。当时余云泪流满面,她深知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带着小文文父母的心愿,她发起成立了“小文文爱心基金”,帮助有同样遭遇的孩子,让爱心一直延续下去……
小文文的这组报道让余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感悟,新闻工作者重要的担当就是要传播心灵之火,高扬理想旗帜,让真善美的阳光温暖和激励千千万万为着理想而奋斗的人们。
于是,她和同事们开始酝酿一个更大、能够帮助到更多人的公益行动——“彩虹计划”,这一活动不仅拉开了民生休闲频道投身公益事业的大幕,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件事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她和同事们共募集爱心捐款超过1300万元,帮助了全省2.2万多名家境贫困的孩子。
如今,投身全媒体的余云,依然活跃在各大采访活动一线,世界互联网大会、抗御强寒潮、省两会等重大报道中都有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