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春节临近,“我们的村晚”好戏连台,“文化走亲”再掀高潮

乡风乡情,尽在“文化走亲”

在衢州-丽水“文化走亲”活动上,村民冒雨观看热情高。 冯炜旭 赵峥琳 摄

  本报讯 由省委宣传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我们的村晚”主会场活动将于2月3日在杭州余杭区闲林街道联荣村文化礼堂闪亮登场。作为活动的前奏,我省10个市结成5对,连日来陆续举行“文化礼堂·文化走亲”活动,衢州-丽水、温州-台州、湖州-嘉兴、舟山-宁波、金华-绍兴10个市的“文化走亲”活动不断掀起高潮。近日,记者走进各地“文化走亲”活动现场,感受浓浓的喜悦氛围,更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走亲”已“走”进农民的心田。

  文化走亲动起来

  1月20日下午,寒潮来袭,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却洋溢着温暖的乡情。“文化礼堂·文化走亲”活动首站在湖州拉开帷幕。舞龙、舞狮、歌曲、小品……湖州、嘉兴两地百姓自编自导的节目热闹上演,几百位东衡村民将文化礼堂挤得满满当当,掌声、笑声不断。

  来自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的村民们表演《飞腾的稻穗龙》。舞台上金龙时而翻滚、时而跳跃,一招一式间尽显阳刚之气,舞出了丰收的喜悦和新年的希望。嘉兴代表团则带来《花头巾·水乡女》等表演,柔情的歌声、优雅的舞姿将水乡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湖州已组织“文化走亲”活动1000余场,参与演出的文艺节目(展览)7300个,参与人员3.5万余人次,观众达120万余人次。湖州市委宣传部文化事业发展处处长姚健说:“湖嘉历来在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相近,此次‘文化走亲’也是以文化表演的形式加强两地的友好交流,展示了两地新农村的文化风貌。”

  文化走亲,各地用特色“说话”。1月26日,在宁波江北区鞍山村举行的宁波与舟山“文化走亲”汇演,宁波推选了7个接地气的文艺节目,甬剧、走书、舞蹈等各具地域色彩。舟山也带来5个节目,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渔民的快乐生活。

  舟山与宁波较近,文化形式容易融合,双方一直保持着文化交流。宁波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像舟山的“翁州走书”和宁波镇海的“蛟川走书”是一脉同宗,让宁波观众备感亲切,也更容易接受。活动中两地表演的节目大多由村民自编自演,与群众生活十分贴近。

  舞台主角是群众

  没有盛大舞台,没有华丽服装,只有本色的“演员”和不算娴熟的演技,村民们自编自演,唱出家园的和谐、文明和幸福。通过“文化走亲”,全省涌现一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以及基层特色文艺团队,形成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繁荣局面。

  1月21日,在龙游县社里村文化礼堂,上演的是衢州、丽水结对举行的“文化走亲”活动,这让社里村人很自豪。50岁的祝水花领舞《凤凰来巢》,五彩凤凰在农家妇女的巧手上舞得摇曳生姿,一出场就艳惊四座。这是村民最引以为豪的原创文化节目。当天天寒地冻,52岁的杜春燕和姐妹们只着无袖上衣,上场表演舞蹈《麒麟》,但她们并不觉得冷。“我们是龙游县湖镇溪底杜村的麒麟队!”演出完,杜春燕不忘大声介绍自己的队伍,“我们村的文化礼堂也很好,让我们一群爱跳舞的姐妹有地方排演。”

  金华-绍兴“文化走亲”活动1月25日在柯桥漓渚镇棠棣村兰谷广场举行。来自柯桥的表演者带来了莲花落。远道而来的金华表演者则带来了充满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既有中老年人喜爱的婺剧,又有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花式篮球等,让漓渚镇村民们不出家门就能领略不同的文化魅力。

  来自漓渚镇当地的舞蹈队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带来的一支古典舞《美人吟》,让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舞蹈队的15名队员平均年龄已有40岁。早前得知要为父老乡亲演出,可把队长潘爱美高兴坏了,她告诉记者:“这次舞蹈表演,队员们整整排练了一个月。虽然辛苦,但是大家都很开心。”

  村民渴望看村晚

  随着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省“十二五”期间已建成4928座文化礼堂,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充实。通过“文化走亲”,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独特的文化大餐,也为草根明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由于罕见的寒潮来袭,最近几场“文化走亲”活动都碰上冰天雪地的严寒天气,但是演出场场人气爆棚,从乡亲们看得如痴如醉、笑得前仰后合的现场气氛可以看出,农村群众对接地气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期待是多么迫切。

  金华-绍兴“文化走亲”活动碰上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但柯桥漓渚镇棠棣村兰谷广场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在本土大舞台上,莲花落自然是标配节目。这不,来自柯桥的表演者就把莲花落和绍兴酒、绍兴名士串连在一起,搬上了这次村晚的舞台。从越王勾践到陆游、徐渭、秋瑾,再到蔡元培、鲁迅等,演员们在台上不遗余力地唱着绍兴历代名人与绍兴酒的轶闻趣事。“晚会真是精彩,现在年纪大了,最怕冷清,这快过年了,村里搞这么一场活动,一下就热闹起来了。”村民李大爷有滋有味地听着莲花落,心里乐开了花。

  在衢州-丽水“文化走亲”活动上,社里村的乡亲们冒着细密的冷雨,赶到村文化礼堂看演出,后来冷雨渐成雪粒,可观众们的叫好声一阵高过一阵。76岁的蓝达才披着雨衣,在露天找到一个好位置落座,他说:“晚会可精彩了,还有丽水的表演队呢!”

  一个多小时很快在雨中过去,10个节目轮番上演过,晚会告一段落,然而台下的村民个个不舍得离去。主持人见观众热情如此高涨,便提议两地派代表赛歌。村里的大爷大妈们毫不怯场,在雨雪中高声放歌。村民们说,这才是地道的“村晚”。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集体采写)

  [> 链接]

  “文化走亲”

  一年1270场

  我省充分发挥“文化走亲”活动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通过积极组织各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到相邻或相近区域进行交流活动,加快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丰富和繁荣广大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2015年一年,我省“文化走亲”共计1270场,形成“文化走亲”的运营机制和特色品牌。

  “文化走亲”活动作为“十二五”期间我省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公益性导向,建立了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积极挖掘各地具有本土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走亲”的内容,拓宽“文化走亲”活动的交流面和受益面。各地注重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有效发挥了基层文艺骨干主力军的作用。

  (记者 刘慧)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乡风乡情,尽在“文化走亲” 2016-02-01 6194317 2 2016年02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