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文化建设——
扶持好项目 留住好人才
本报记者 李雅南 石天星
省政协委员何水法就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吴煌 摄 |
本报记者 李雅南 石天星
在省政协文艺界、社科界、新闻出版界联组讨论会上,委员们踊跃发言,争先献计献策。“一个一个来”,委员们争相举手发言,让主持人应接不暇。
建议设立艺术基金
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杨建新说,设立省文化艺术基金是助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之举,也是文艺界委员提了多年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文化投入要加大再加大。”省政协委员、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郭艺开门见山:我省的文化事业存在不少短板,比如人才短缺。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例,如今“五朵金花”都已年近六旬。传统文化如何培育接班人?首先要有资金支持,因此设立基金非常必要。
郭艺委员的话,得到不少委员赞同,也掀起了讨论的高潮。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上海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说,上海对文化与艺术方面的投入高于浙江,上海学生即使每个周末用全部的时间去看展览都看不完,“这跟上海对举办艺术展览的扶持政策有关。上海采用逐级上报、分级管理的模式,只要是好的展览,不分本地和外地,都会给予一定的扶持与资助。上海的经费落实之快、惠及面之广,值得我省学习。”
省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陈芬芳说:“我之所以赞成设立省文化艺术基金,就是因为它是采取项目制的,只要项目可行,不分艺术门类、不分国有和民营,都能给予支持。”
国企民企都需扶持
省政协委员、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曾经担任首届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他建议无论国营还是民营,只要是真正的好项目、好人才,都应该纳入到公平竞争中,都应该得到基金关爱和扶持。
省政协委员、浙江理工大学艺术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金永玲说:“文化大繁荣要靠调动全体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唯身份论已经过时。是否可以得到财政支持,不能看这个艺术团体是国营还是民营,而是要看它排出哪些优秀作品。国家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要多考虑民办院团的特殊性,我们的人员工资、演出场地、剧目投入全部靠自己维持,如果不能收回成本就意味着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应该对不同的剧种、不同的体制,实行不同的政策扶持和采购标准。”
省政协委员、省美协副主席、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何水法感同身受:“因为资金有限,民营美术馆的生存环境需要改善。去年,意大利雕塑作品展的引进因为巨额经费难以支付而失之交臂。上一次,乌克兰玻璃艺术作品展的引进过程也非常艰辛,至今想起来我都会掉眼泪。”
人才流失需要重视
“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及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主要由村级文化管理员来承担,可以说,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这支特殊的队伍。但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低,现在这支人才队伍正在不断流失。”从文化礼堂说开去,省政协委员、海盐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敏谈到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的现状。
“农村孩子的天赋,你想象不到有多高;农村孩子的画,你想象不到有多好。然而,在很多乡村,却因为种种原因留不住艺术类教师。因此,我建议设立驻留计划,让那些应届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能够到一线去为乡村孩子服务。”吴小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