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携手才能应对
蒋卫阳
蒋卫阳
省两会不仅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场合,同时也是百姓观察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窗口。自2005年开始,我省每年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征询群众意见,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群众作出承诺。两会期间,观察每年政府承诺要办的十大民生实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百姓关注视角的变化和时代前行的脚步。
今年李强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十大民生实事”中,“加大雾霾治理力度”被放在了首位。这是继2015年后,“加大雾霾治理力度”被再一次被放在了十大民生实事的首位。
这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是相一致的。就在去年底今年初,重度雾霾频频来袭,北京、天津等地的PM2.5破千,我省杭嘉湖等地也是重霾锁城。面对日益严重的雾霾,如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成了百姓拂之不去的心头之忧。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连年将雾霾治理放在十大民生实事的首位,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价值取向,同时也显示治霾任务的艰巨性。
雾霾成因复杂。去年,环保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已经完成了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扬尘等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来源,约占85%至90%。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的首要污染来源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这为各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方向。
事实上,近年来我省空气优良天数在增加,这与通过推行最严格责任制防治大气污染,坚持不懈地抓好治霾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在成绩面前,我们还应当充分认识到治霾工作的艰巨性。
去年底今年初,北京在“APEC蓝”“阅兵蓝”之后,重度雾霾重新来袭,网上有议论立即质疑此前治霾的成效,这种期望治霾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其实是走入了速胜论的误区。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完成工业化以后,治霾仍在路上。如去年3月,欧洲遭遇8年来最严重雾霾,巴黎、伦敦等地地标建筑纷纷“消失”;今年1月下旬,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雾霾锁城,德国为此发布了多年来第一次雾霾预警……
大气没有边界,携手才能应对。去年11月30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及国际气候制度进行磋商,习近平主席出席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虽然巴黎大会谈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指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但它对于治霾不是同样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吗?
认识到治霾工作的是艰巨性、复杂性,这样才能为有效治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到一个省来说,政府将治霾列入要办的十大民生实事之首,除了要进一步采取加大改造燃煤机组、淘汰高污染小锅炉等措施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如果没有广大民众的理解配合,相关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在这方面还有不少地方可以改进。君不见,在重度雾霾的日子里,还有人在燃放爆竹;有的地方因种种原因还保留着燃烧秸杆的习惯;还有,能不能更多地推广绿色出行,尽量少开车……
民生实事也是百姓自己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从身边的事做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