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路上砥砺行
——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综述之九
本报记者 翁浩浩
本报记者 翁浩浩
《诗经》有云:“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太平盛世一直孜孜以求。
如果能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古人定会对东海之滨一片热土上的“和美”景象倾心不已——
在这片热土上,经济发展迈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轨道,深化改革全面推进;
在这片热土上,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在这片热土上,刑事发案、生产安全事故、信访总量连续十余年保持零增长;2015年群众安全感受良好的比例达到97.7%,同比提升3.9%……
这片热土,就是浙江。
伟大的时代,孕育壮阔的实践。而壮阔的实践,又凝练伟大的智慧。
2004年初,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下,十一届浙江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平安”成为浙江最温馨的符号之一。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安”逐渐融入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形成民富与民安“双赢”的发展态势,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先行样本——走出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大道”。
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
2015年12月29日,在“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接之际,“平安浙江”建设有了自己的标志——以“鼎”作主图案,“鼎”中有“浙”,“浙”中有“江”,有“浙江平安鼎盛”之蕴意。
这也意味着,肩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我省建设“平安浙江”的步伐越走越稳健、越走越深远。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初,历史的目光聚焦在了浙江诸暨的一处小镇——枫桥。从此,“平安”一词有了全新的注解——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遭遇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难点问题。面对“成长的烦恼”,我省各方积极寻求破解之策。
2004年5月,伴随浓浓的春意,伟大的思想在“枫桥经验”的实践中破土发芽——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浙江省委首次提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所说,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推进经济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样是政绩。
善政者的睿智之言,犹如春雷般声声贯耳、振奋人心。
2005年,习近平同志又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平安”,不是仅指社会治安或安全生产的狭义“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由“小治安”到“大平安”,这是一次思想的飞跃、理念的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和民安在浙江大地上齐头并进。我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每月手握两张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在洞悉社会平稳大势中,畅想经济大繁荣,憧憬社会大发展。
就认识论来说,对真理的认识往往经历一个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013年初,当“中国梦”让全国亿万人民无限憧憬时,“平安中国”也首次提升到了国家层面——习近平同志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
同年5月,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
从此,“平安中国”这一凝聚大智慧的新生事物,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选择,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基石,成为社会和谐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以浩荡之势席卷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每位华夏儿女。
2014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如果说,百姓增收是物质保障,生态良好是健康保障,那么,社会平安就是安全保障。”省人大代表、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燕姬认为。
当时间跨入“十三五”,平安浙江建设也将迈入新台阶。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
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不动摇,持之以恒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一个目标贯始终
从单一模式到多元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涵形式、凸显时代特征,才能让平安浙江和平安中国建设焕发永续的生命力。
浦江县杭坪镇杭坪村村民蒋星剑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从家里出发,驾车沿20省道兜兜风,看看哪里的农房改造一新、哪里开的农家乐生意红火。至今,他仍清楚记得,11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下访时拍板,将这条破败不堪的路改造成了“小康之路”,让20余万名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
岁月荏苒,情怀依旧。而今,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成为我省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民办事,化解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性循环。
“平安浙江建设之所以卓有成效,贵在落实和坚持。”省政协委员、省律师协会秘书长陈三联认为,平安浙江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矛盾的排查机制,不断丰富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安建设犹如雨润春畦,生机勃发,又如潮涌钱江,猛进如歌。
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把平安建设和创新群众工作、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多主体参与、多手段运用、多方式解决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前端治理。全面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4年,我省共评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民生问题等领域的重大事项6078件,暂停或不予实施187件。
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的载体越来越多样——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探索民生热线、绿色邮政、网上信访等经验做法,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全面建立县(市、区)矛盾纠纷大调解平台,在劳资、医患、交通事故等领域,推广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7200余个。同时,“群众信访导访制”、“村务简报”、“民主恳谈”、“民情沟通日”等鲜活之法,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
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的制度越来越规范——
而今,平安浙江和平安中国建设,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浙江、法治中国建设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从有事找政府转变为有事找法律,从出门靠老乡转变为出门靠法律……正在浙江城乡发生的这一喜人变化,离不开法律服务的加强和法律顾问的普及。目前,全省已有3万多个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所有县(市、区)均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
2014年11月,习近平就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一种信念动人心
从政府主导到民意导向
曾有人问诗人但丁,一生中最渴望追求的是什么?他回答:“我追求人人所追求的——平安。”马斯洛需求理论也告诉我们,一个人除了生理需求,最渴望平安。
平安建设为了什么?
2004年5月,习近平同志代表浙江省委常委会向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所作的报告中道出了真谛——建设“平安浙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协力推进,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受益者,又成为“平安浙江”的建设者。
纵使岁月变迁,这个声音始终振聋发聩、动人心扉。
警情报送、家庭报修、拼车服务、快递接存……“爱回家”手机APP的推广试用,让杭州市江干区洁莲社区每个网格的居民真正体会到了互联网的魅力。不仅如此,如果居民举家出游,只要通过APP预约,社区民警就会上门安装电子监控,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帮居民看家。平安相守,入室盗窃案件大幅下降,居民的幸福安全感直线提升。
治天下者,以人为本。2013年,习近平同志就建设平安中国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总书记的话犹如集结号和动员令。我省始终坚持民意导向不动摇,把富裕和安定视为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富民和安民作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不断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
作为全国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试点省,我省积极开发平安建设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全省平安建设信息网络建有移动终端约58万个,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和90%以上的村社区。全省平安信息系统共录入人员、场所、企业等各类信息30万余条,建立各种电子台账21万余件;记录、受理、流转处理各种办事服务事项23万余件,使基层社会治理更精细、服务群众更直接。
与此同时,全省行政村、社区已科学划分成10.9万个网格,落实23.4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构建起一张全省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网。一个个跳动的数据,一张张温馨的网格,凝结着千万浙江人的喜怒哀乐,演化成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风起云涌,也见证着平安浙江建设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省把“平安浙江”建设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纳入各级“平安浙江”建设考核体系中。每年年初,省平安办都会组织省级各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征求意见,修订考核评审条件,完善考核内容和权重。考核结果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考核,从而创造一个群众可看可感的“平安浙江”。2015年,我省出台“平安市、县(市、区)考核评审条件”,其中对“发生食品、药品、环境集聚型违法犯罪案件”、“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实行一票否决,并以 “提高杠杆”、“法治引领”、“防控风险”、“夯实根基”四个关键点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我理解的平安建设,就是平安城市、平安社会、平安国家。国家富强、人民平安,是我们每个普通老百姓心中的中国梦。”省人大代表、温岭市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负责人郭文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