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虞晓芬——
浙商回归
发展土壤要优化
本报记者 陈佳莹
【委员名片】 虞晓芬 省政协委员、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
天下浙商,是浙江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也是浙江未来发展的战略依托。“十二五”已收官,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8352亿元;在随后的“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中又提到,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重点领域,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在虞晓芬看来,未来浙江要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引进高质量、高起点、高端化的回归项目,当务之急是要进行发展土壤的培育。
虞晓芬说,人才培养首当其冲。好的项目来了,人才供给、尤其是高端人才跟不上将会是致命的。就省内城市看,为什么杭州比其他地市做得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杭州聚集了各类人才。同时,推动基础性研究的突破也是伴随人才培育问题而来的重大课题,只有在政府的重视下,高端人才和研究院不断集聚,基础性研究不断突破,在产业层面上才能迎来大飞跃。
“办事环境、投资环境也至关重要。政府办事效率高低,是否依法依规,都是企业回归与否的关键。当下,政府支持创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政策很多,然而这些政策文件是否遇到梗阻,有没有打通自上而下的管道,这些问题都有待破解。”虞晓芬坦诚地说。
当然,浙商回归还需要平台建设的推进。当前,浙江发展特色小镇便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可与浙商回归形成组合效应。但虞晓芬指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把小镇变成过去搞的单一功能区,除了打造产业特色之外,特色小镇的重点是要进行产城融合,镇并不是一个办公区域的概念,要能留住人,有生活,有交互。
虞晓芬认为,政府要做的应该是企业难以做到的事情,人才培育、基础性研究、投资环境的改善等都属于这一命题。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就浙江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倒逼力度不可谓不强劲,在引进回归项目和产业时,不能为了完成投资指标“来者不拒”,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避免引入“占便宜”的回归项目。只要土壤培育好了,迎来的就不只是浙商回归,更多国际化的好项目、前沿的好技术也会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陈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