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尊重与重视,代表发问——
你愿意送孩子读技校?
记者 何苏鸣
[议政聚焦]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尊重与重视,代表发问——
你愿意送孩子读技校?
本报杭州1月25日讯 (记者 何苏鸣) “如果你的孩子说他更想学技术,你愿意送他去接受职业教育吗?”25日上午,正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台州代表团会议室,因为这个问题热闹起来。
提问者,省人大代表、三门职业中专校长谢卫民,大半辈子都在和职业教育打交道。过去的这几年,他眼看着浙江职业教育创新办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2014年,浙江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居全国第一,毕业生起薪水平居全国第三;连续多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可他依旧有苦恼:即便是自己学校的老师,不愿意送孩子来接受中职教育的依然是多数;即便主动放弃普高来中职的学生数量在逐年上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在选择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单考单招,更顺利地就读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几年,社会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也越来越高,可大多数家长依然愿意选择送孩子读普高、考大学,即便最后考取的学校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谢卫民代表的诘问,省人大代表、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长鸿最有感触。
每年毕业季未到,他的公司都要去各个专业对口的中职院校“抢学生”, “一面是我们企业急需技术工人,另一面,社会上还是存在着‘重学轻术’、‘重普轻职”的现象,学生及其家长对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些甚至把报考职业学校作为无奈的选择,这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问题。”
“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应受到尊重。”吴长鸿代表说,应该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让省人大代表、台州学院党委书记潘璋德津津乐道的,是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德国制造”。目前,德国共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二战后,德国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发展奇迹,职业教育被称为“秘密武器”。
“要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努力缺一不可。”在潘璋德代表的蓝图中,政府不仅要有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更要有对实践平台建设的政策引导;企业不仅要提高薪酬水平、规划职业路径,更要有意识地参与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进程中;此外,学校的自信也很重要。
“2014年开始,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将很多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校不愿意,这样的抵触情绪,本身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负能量’。”潘璋德代表说,学校的分类,归根到底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只有真正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好“职业教育”的金招牌,招生、就读、就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这是一个信号。”会议结束后,谢卫民代表指着政府工作报告,逐字逐句念给记者听:逐步放宽高中段教育普高、职高分流限制。“只有取消强制,真正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然后选择就读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人尽其才,职业教育也才能真正得到充分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经济的转型升级才会有更强有力的保障。”
在他的设想里,本文开头的提问不再是个问题,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