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增速领跑杭州发展 改革创新赋能年轻新区
奔跑吧!杭州高新区(滨江)
13%增速领跑杭州发展 改革创新赋能年轻新区
奔跑吧!杭州高新区(滨江)
辞旧迎新之际,告别“十二五”,迎来“十三五”,正是回顾与展望之时。
盘点“十二五”,放眼全省,作为杭州的年轻新区,杭州高新区(滨江)提交的成绩单可谓“亮眼”——
2015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0亿元,同比增长1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9%;201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0.03亿元,同比增长16.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9%。
高新区(滨江)(下称滨江)在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中,连续四年位列第一;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稳居前列,成功跻身第一方阵。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是什么让滨江具备了充沛的动力和领跑浙江的“滨江速度”?创新驱动与深化改革,这两大命题,又在滨江如何得到实践?已进入开局之年的“十三五”,滨江又画出了怎样的宏伟蓝图?让我们走近她,读懂她。
新产业
赋予经济新动力
1589亿元、同比增长25%——这是2015年,滨江信息经济创造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浙江的信息经济看杭州,杭州的信息经济则看滨江。新产业能够发展成为新动力,来自十几年如一日关注创新、培育创新的久久之功。
自2002年杭州国家高新区、杭州市滨江区管理体制调整以来,该区一直以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为主导产业,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打造了滨江经济领跑浙江的强劲动力。
以做视频监控板卡起家的海康威视,发展过程中将产品覆盖到安防的前后端产业链,向客户提供整体系统解决方案。过去3年,已成为国内安防领军企业的海康威视年收入平均增速近50%。
在滨江,包括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存储、智慧互联、智慧金融等在内的一条近千亿元级的信息产业链已经形成——200多家重点信息经济企业,共同形成共生共荣、融合互补的产业集群,为杭州乃至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另一方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创业企业,也在滨江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内成长壮大,成长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佼佼者。互联网企业米趣科技,就从注册资金200万元的小企业,成长为市值20亿元的公司……这样的滨江奇迹还将继续上演。
改革递进
释放制度红利
滨江的“一把手”常说,要 “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术搞得棒棒的”。有了人才,就有了技术;有了技术,就有了项目;有了项目,就有了企业,自然就不愁产业的发展。
滨江如何做到?唯有改革,唯有创新。过去一年,多个引领全国、全省的制度创新在滨江落地:率先在滨江推进的浙江商事登记改革,极大激活市场活力;落地中关村“6+4”政策,在杭州率先推出“黄金12条”;国家自主创新区“大礼包”落地杭州,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滨江肩负核心区重任……
除此之外,浙江科技体制改革、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改革、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改革等众多改革,均在滨江试水,并逐渐释放出“制度红利”。
2016年元月,该区“新一轮5050计划”人才新政正式对外发布,新政覆盖面从原来的专门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转变为“内外并举”,不论洋人才还是土博士,只要是好人才好项目,滨江都伸出了橄榄枝。
有了锐意改革的勇气和鼓励创新的生态,不愁英才不来。目前该区已拥有“国千”专家56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人、“省千计划”专家105人;累计拥有海创企业804家。
产城融合
指向民生福祉
作为科技新城和年轻城区,滨江如何更快地从农村向城市转变,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环境问题。
过去几年,滨江一直不遗余力进行环境整治,尤其是“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2015年全区总共签约完成了3503户,更多农民住进了设施齐全的公寓;汤家河、太庙桥河、长二河黑臭河治理通过预验收,14个农转居小区(苑)内部截污纳管工程完工……环境面貌也随着“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焕然一新。滨江明确提出“十三五”目标:不把五类水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还不能把“脏乱差”的城中村带入“十四五”。
基础设施建设在2015年不断完善:地铁4号线在滨江的四个站点全部开工建设,新建、续建道路44条,完工20条;西兴互通立交建成通车,江晖路过江隧道开工建设;滨江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奥体污水终端泵站竣工;彩虹、奥体变电站建成投产;新增(优化)公交线路4条,新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55座并投入使用……
产城融合的内涵,是既要宜业也要宜居,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并行不悖。滨江正在打造一个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未来。
刚刚开篇的“十三五”,滨江已明确目标: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典范,率先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