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民生发展 追求“一线”作为
——省政协2015年工作亮点回眸
本报记者 吕玥
本报记者 吕玥
献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助推转型升级组合拳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努力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做好事……翻开2015年省政协的履职记录,循着时间节点回望,几多勤勉调研的身影、激昂献策的场景跃然眼前。
一年来,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十一届省政协坚决维护核心、紧紧围绕中心、倾力服务大局、真情服务群众,以“一线”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凝心聚智、献策建言。
创新方式,提升协商质量
【亮点】 2015年6月21日,省政协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17件提案,第一次举办提案集中面商。在前期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委员们围绕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从业人员权益维护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面商会上,省民政厅负责人对委员建议作出积极回应。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相关会办部门也提出一系列措施。
【深读】 “创新”,是2015年省政协工作的关键词。开展民生类提案集中协商办理试点,是省政协创新协商民主机制和方式、提高协商议政质量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省政协围绕43件提案开展网络协商办理试点,39名委员、4个提案单位通过即时对话、留言评论等形式提出协商建议。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增效。2015年,省政协协商的密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全年共举行5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政治协商会议、13次对口协商、25次界别协商、33次重点和重要提案办理协商、12次“浙江政协·民生论坛”,比上年共增加25次。首次对“两院”工作报告提出协商纪要;首次邀请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省政协全会开、闭幕会;首次邀请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两院”处室负责人参加联组、小组讨论……这些标志性的每一步,让协商议政的平台更宽、质效更高。
一线状态,倾力服务大局
【亮点】 2015年7月14日,全省公路和铁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整治推进会在杭召开。
黑臭河垃圾河治而未绝,青山白化禁而不止……省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视频汇报片中,我省境内公路铁路两侧存在的“三化”主要问题被一一点名。这是省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成果,首次在省、市、县、乡镇四级党政领导班子视频会议上展示。省委、省政府随即发出专项整治动员令,明确要求逐一限时整改到位。
【深读】 政协协商要“真协商”,必须把牢正确方向,做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2015年,紧扣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省政协围绕“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开展专项集体民主监督。
一年来,省政协持续开展三级政协联动“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共发动三级政协21229名委员参与,明察暗访39966公里河(江、溪)。认真落实省委主要领导交办的任务,组织63名委员和有关人士分成公路和铁路两个监督组,对全省3800多公里公路和2400多公里铁路两侧开展实地督查,并对排查出的3538个问题点跟进民主监督。专题政治协商会上,提出建立“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拓展政府服务网功能等23条意见建议,被省政府制定的相关文件充分吸纳。
履职为民,聚力百姓幸福
【亮点】 来自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省政协委员蓝森华有一个愿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产业优势不明显,内生动力不强,希望省里能够在欠发达县‘摘帽’后,明确利民惠民政策的延续。”2015年2月6日,他将这一群众呼声带到了“浙江政协·民生论坛”。
“对于‘摘帽’县,政策上是‘摘帽不摘政策,扶持力度不减’,在这个基础上,更注重一对一精准造血。”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章文彪的话让蓝森华有了底。当天,政协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界别群众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广大群众关注的“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共话对策和愿景。
【深读】 每月一次的“浙江政协·民生论坛”,已成为省政协履职为民、协商建言的重要平台,委员、界别群众代表与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互动。据统计,全年共有364名政协委员、104名界别群众代表和82人次省直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省政协还充分发挥社情民意“直通车”的作用,全年共受理各类社情民意反映7817件,推动了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
思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2015年5月,省政协继续做好“六送下乡”“两走进”活动,分赴淳安、临安、象山、磐安、开化、缙云、景宁等地,组织省级医院专家深入农村深山为老红军、老劳模、优秀乡村教师等1000余人免费诊疗,共签订农业科技、教育合作等52个项目和协议,举办辅导培训、现场咨询、文体表演等活动75场,受益基层群众3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