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槌”、西泠拍卖掌门人陆镜清的梦想——
不争朝夕,只求一块百年品牌
本报记者 刘慧
陆镜清 |
弘一大师 小楷 《圆觉本起章》 |
莫奈 《翁弗勒尔的恩宠圣母教堂》 |
这是江南清冷的冬夜。窗外,寒风瑟瑟;室内,热浪滚滚——2015年西泠秋拍不久前以逾10亿元佳绩完美收官。即便在那个动人心魄的时刻,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依然静静地坐在委托席一边,几分欣喜,几分感怀。
本报记者 刘慧
一半看客,一半掌门
眼前的陆镜清,从拍场常客到拍行老总,经历了从中国第一代艺术品收藏玩家到“江南第一槌”的迅速崛起,他见证了中国艺术市场几十年的跌宕起伏。
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渐形成,每年的春拍、秋拍,陆镜清都会去各个拍场转转,买些喜欢的作品,结交些圈内的朋友。那个时候,国内大大小小的拍卖公司,只要有举办拍卖会,他都是常客。那个时候,有二三十万元,就能在拍场上买到一批名家精品。
陆镜清结缘西泠拍卖,为了一个理想。
那是2004年,陆镜清同时收到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拍卖两份总经理任职邀请,前者在国内已成规模,在南方市场更是头一名,而西泠却刚刚起步。但是,陆镜清毅然决然选择入主刚刚起步的西泠拍卖,这让圈内人士大惑不解。“无论到哪里,精力投入与经济回报都不成正比,所以选择上任,是为了一个愿意为之奉献的理想目标。”陆镜清有自己的想法,“西泠印社被称为天下第一名社。作为一个百年社团,它长久以来注重学术、以文会友的团体模式,让我一直都非常仰慕。”
不难理解,这对于出生杭州,从小在西泠印社玩大的陆镜清,对这片土地可谓一往情深。“守望百年西泠,传播弘扬民族文化,不就是西泠拍卖所独有的文化品牌吗?”深知拍卖行深浅的陆镜清,怀着一份理想,接纳了这个巨大的挑战。
时间,丰富着陆镜清的收藏理念;时间,也给予了陆镜清无限创意。
“不争朝夕,只求一块百年品牌。”自接受西泠拍卖总经理这一头衔,2005年的第一场春拍,便交出一份骄人的成绩单:5个专场、1236件拍品、1181成交件、总成交率94.16%、总成交额1.97亿元,创下当时国内艺术品首拍的最高纪录,业界瞩目。
如今回想起来,那段时日十分辛苦。“一切从头开始,是我当初选择西泠的重要原因之一。”陆镜清记得,2004年12月公司成立时,14个职员里除他以外的13人都没有拍卖经历。但也好,任何一个品牌的创建与培育都需要时间,艺术品拍卖作为一个新兴、年轻的行业,尤其需要耐心与定力。
一半商人,一半文人
清吟街上,隐藏在王文韶故居内的西泠拍卖住地,院落里堆放着石雕、盆景等独具艺术价值的生活品,看似清闲的陆镜清,儒雅谦和,喜好收藏古建筑,并写得一手好书法。
望着墙上的字画,陆镜清打开话匣:他的童年,是在一间有3000平方米的大宅里度过的,里面有雕梁画栋,门窗隔扇,假山盆景,种的是雅士钟爱的茶花与梅。有一种影响叫潜移默化。做丝绸生意的父亲,喜好搜集古玩字画,影响着他从小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书法艺术,喜欢看书画展览。那时,陆镜清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湖滨的书画社。只有那些散发着墨香气的字画才能让他安静下来,在书房里一坐就是大半天。如今,陆镜清还保持着每天练习书法的好习惯,每年春节西泠拍卖大门两侧的对联,就出自陆镜清之手。
让人意料之外的是,出自这样的家庭背景,陆镜清的第一份工作却是市公交公司的大巴司机。虽然手中握着方向盘,心里却念记着笔墨字画。“虽然年轻时尝试过很多工作,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个行业。因为受传统文化熏陶,我的兴趣全在古玩收藏,每天目睹前人传承下来的书画,既能养心,又能养性,迷得不行。”正是在日渐丰富的收藏过程中,陆镜清在艺术品市场中的经验也日益丰厚。
“收藏与拍卖,需要多方面的积累,比如时间的积淀、艺术的认识理解、我希望艺术与生活互相交融。”陆镜清从鱼目混珠、乱象丛生的书画市场中,练就了辨别出真迹佳品的真功夫,如何在画廊挑画,如何在古玩店选精,如何在地摊上觅宝,如何识破艺术品市场中的交易骗局……从事着艺术品经营,陆镜清对待艺术品更是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
一半坚守,一半创新
20余年来,中国的拍卖行业从零起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从数量上看,中国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数量已经相当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从品种上看,中国艺术品收藏品种也多于国外公司。越来越多的藏家关注中国艺术市场,买家人群辐射面也今非昔比。
短短10年间,陆镜清在拍卖行里走走看看,不断发掘艺术品与文化的深度。西泠拍卖着眼于多领域、多层次的艺术品收藏,把新艺术门类的传统文化挖掘,作为拍卖的主要方向,从最初的中国书画,扩展到现在十几个领域。西泠将艺术融入生活,以传承文化与艺术的视角来推出更多拍卖门类的理念,得到了不同层次藏家的关注与支持。陆镜清相信,如果拍卖公司坚持不断地挖掘和推出中国优秀的文化和艺术,那不管在什么市场情形下,艺术品拍卖的成交率和关注度都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
陆镜清坦言虽然书画亿元时代的到来,让很多拍卖公司将目光投向对那些高价位拍品的征集。但收藏是面向大众的,成交价格并不是衡量艺术品价值高低的惟一标准。如果只是关注成交金额上亿元的作品,那么艺术的广度和深度就不能全面体现。西泠拍卖提出,把艺术融入生活,提倡一种具有文人雅趣的生活方式,使收藏能广泛地普及到大众中,大部分人能够参与进来,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市场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又能让更多藏家买得起的艺术品。
相对于墨守成规,陆镜清更愿意走具有自己风格的路。所以西泠拍卖,不急于迅猛扩张规模追求成交金额,而是把每一个专场做精做细,着力挖掘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艺术品内在价值深度挖掘。这个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同。西泠拍卖陆续推出了的“历代供石”、“历代名砚”、“明清毛笔”、“名家漫画”、“庭院石雕”等专场,在国内都具有首创意义。
比如,2014年西泠拍卖推出中国首届青铜礼器专场,这个彰显西泠金石文脉的特别专场,无疑对促进青铜器等文物回流具有积极意义。2015年,西泠拍卖在国内首创的近现代西方大师作品专场,备受全球藏家青睐,莫奈、高更、雷诺阿等西方艺术英杰的作品在100多年中辗转全世界多个艺术机构、多位不同身份的藏家怀抱,谱写出又一部宝贵的收藏艺术史。
又比如,西泠印社(绍兴)拍卖有限公司入驻绍兴“书圣故里”,为西泠印社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启了新的篇章。2015年西泠印社绍兴首拍隆重举槌,并积极地、常态化地参与到“中国兰亭书法节”这样的社会重大文化活动之中,每年举行春、秋两次拍卖会。
再比如,西泠拍卖带来的独特品牌风格,从传统书画到文房雅玩,再到庭园,为藏家梳理具有文人情怀及生活雅趣的收藏脉络,截至2015年底,已成功举办22场大型拍卖会,历届拍会总成交额逾140亿元,总成交率数年稳居全国首位,主营业务利润率、各类纳税、慈善贡献、产业链贡献等各项经营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艺术品是一种精神的慰藉。”陆镜清说,只要有人类的存在,艺术品市场就存在,因为人们都有精神上的需求,那么这个市场就一定会存在。
匆匆十载,光阴似箭。
“丙申猴年,西泠拍卖新十年向着国际化多元化迈进。”陆镜清觉得一切不过刚刚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艺术品收藏受众群体的培育,拍卖行业的规范有序,再回到西泠拍卖品牌的打磨,都还有很长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