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抗御强寒潮特别报道

杭州市一医院呼吸科医生沈凌——

看诊四小时只喝了三口水

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的沈医生,午休半小时后,又回到患者面前接诊。 本报记者 杨晓轩 摄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张颖颖

  1月20日清晨6时半,天色还是暗的,沈凌起床出门。

  沈凌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的一名医生。当天,他轮门诊,8时到岗。从业10年来,他的每个工作日都是这样的时间点。

  寒潮逼近,天气冷,杭城各大医院的呼吸科,不管门诊还是病房,都挤满了人,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病人最多。

  医院3号楼313诊室,他打开电脑,套上白大褂,倒了杯热水。

  “哪里不舒服?”这是沈凌面对病人的第一句话。

  9时前,病人不多。沈凌趁机去了一趟卫生间,很快又小跑着坐回位子,已有病人等着了。

  一位大妈咳嗽一个星期了都没好,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医院,显得有些着急。“医生,要不直接给我挂盐水吧。”

  沈凌在病历本上写着什么,“别急,我要问清楚。”在一连串的问题后,沈凌作出判断,不需要挂盐水,先开些药吃。

  桌上的病历本整齐地排着队,沈凌不紧不慢地忙着,一直没空喝水。直到11时25分,诊室里暂时没有病人了,他才站了起来,喝上一上午的第二口水,刚坐下又来了病人。

  这次是个年轻的女孩子,怀孕两个月,却因为天气原因感冒了。“你现在不能随便吃药的。先去验个血,确认一下。结果出来了,再上来。”

  此时,其他科室的门诊室里,医生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

  送走上午的最后一个病人,12时10分,沈凌喝下了这个上午的第三口水。

  沈凌是中班,从中午12时到1时半,他要在病房里值班。

  他匆匆地走到隔壁诊室,拿了一份同事买来的快餐,就从3号楼3楼走到1号楼14楼的呼吸科病房。

  “这就是我们平常的节奏,都习惯了。”透过厚厚的眼镜片,他的眼神很平和,“这还不是最忙的。有时候一个上午都没时间喝水,病人多的时候,速度还要快一点。”

  沈凌说,这次寒潮来了,医院里每个科室的病人都在增加,尤其是他们呼吸科。

  到病房的医生办公室,沈凌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然后才开始吃饭。盒饭有点冷了,沈凌只花了10分钟就吃完了。其间,病人家属还问了他好几个问题。

  幸好,中午的病房里一切平安,他得空眯了半小时。

  下午1时半,沈凌准时出现在门诊。

  下午的病人里有一对聋哑夫妇,丈夫有鼻窦炎,妻子感冒发烧。夫妻俩刚坐下来的时候,比划了好久,沈凌完全不明白。他拿来一张纸,开始写字。没想到,夫妻俩是文盲,不认识字。

  没办法,沈凌只能比划着,对口型,半蒙半猜。“发不发烧?”沈凌说得很慢,把嘴巴长得老大,用手拍拍额头,瞪着眼睛等待对方的反应。看到对方点点头,沈凌伸出手指伸进自己嘴巴,“有没有咳痰?”他再张着嘴巴干咳了几声,“有没有咳嗽?”

  “幸好毛病不重。”因为和这对夫妻交流,诊室里的病人越等越多,他只能加快速度。

  傍晚5时,沈凌下班。天已经开始下雨。

  沈凌当天门诊看了65个病人,没有创他个人的最高纪录,但他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此时,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正在家里等他检查作业。工作10年来,沈凌没有请年假带家人出远门旅游过。他说:“我已经习惯了。”


浙江日报 抗御强寒潮特别报道 00004 看诊四小时只喝了三口水 2016-01-21 6193940 2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