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文化

凤凰追梦,向着彩虹飞翔

——浙江话剧团体制改革记实

话剧《凤凰》剧照。

  编者按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的难点。 浙江话剧团作为省属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试点单位之一,其改革发展之路也几经波折。转企改制5年多来,浙话新创剧目27部,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分别翻了两倍和三倍多,打造了一批弘扬主旋律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浙话的艺术创作与管理实践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也为当下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供了“凤凰涅槃”的动力。

凤凰追梦,向着彩虹飞翔

——浙江话剧团体制改革记实

  记者 刘慧

  明天晚上(22日),一部恢宏厚重的浙商创业史诗话剧《凤凰》,将在浙话艺术中心上演——全剧以改革开放近40年为时间跨度,用艺术化、戏剧化的方式讲述浙商故事,表现浙商精神。

  舞台上,从上辈传下来的“凤凰绣”是反复出现、贯穿全剧的象征性形象,它与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韵味悠长的《凤凰谣》回荡在观众心里;舞台正中央多媒体播放的火中凤凰迎面飞来,昭示着不断前行的浙商们犹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

  而曾几何时,浙话这只“凤凰”也是在这样的火海里翻腾、重生……

  浴火

  在转企改制中求生存

  浙话建团已有60多年,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话剧全局性跌入低谷,浙江的话剧也变得沉寂了,曾经的辉煌在时代的变更中反成了沉重的负担。市场惨淡,收入不断下降,高水平高学历的人才纷纷投奔影视圈,人才匮乏的问题非常突出。人才大量流失,剧团发展缺乏后劲。本团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吴燕琳,一年演出200场,年收入也仅有35000元,还不如一个稍有名气的演员唱一首歌。

  即使情况已经如此糟糕,“凤凰”仍在憧憬着飞翔,将一切的希望都重燃……

  2010年5月,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揭牌仪式在浙江音乐厅隆重举行,标志着我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浙江话剧团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新组建的公司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有文艺院团性质和作用相配套的艺术生产、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盘活院团现有的文化资源,不断增强走市场和演出经营的能力,努力打造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

  遥想当初,凤凰沉寂在舞台背后不为人知,但主要演职人员坚守在静谧的时光,轻诉着光阴的故事。因为他们相信,终有一天,在那厚重的舞台天幕上,定会有钱江大潮般汹涌的火浪给这只年迈的凤凰以洗礼、新生……

  新生

  在制度创新中求发展

  火光烈焰中,这只浴火凤凰情不自禁地展开了翅膀,那是它在向新生迈进。

  “堵住蹭饭的门儿,捆住混饭的人儿,凝聚挣饭的神儿。改得成功不成功,就看有没有这个魂儿。”从体制改革前的浙话副团长到现在的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龙虽然在商言商,但其话语中依旧散发出文化商人的浓厚文艺腔。

  “这中间,我们经历了难以言说的从阵痛到新生的过程。”王文龙回忆道,这对于习惯了端“铁饭碗”的演职员,有些人真一时很难适应。靠什么来留住和引进优秀人才?靠什么来发展剧团?王文龙对当时的改革情景仍历历在目。

  趁着改制东风,首先进行的是剧团内部制度创新。尝试制作人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优化用人机制、推行考核“末位淘汰制”、改革分配机制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设立了“以岗定薪”、“低基础,高绩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演员“多劳多得”,激发了演职员排练演出的积极性,使演出由“要我演”变成了“我要演”。同时,积极运用网络、会员制等多种手段拓展市场,激发了从创作到生产、到营销所有环节上每一个岗位责任人的活力和动力,从而锤炼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演出剧目。转制后,浙话演职员的演出补贴与票房收入挂钩,全体演职员特别是青年演职员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职工平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7.8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2万元。

  剧目生产创新,也是浙话进行的一个积极探索。转企改制以来,浙话不断加强市场分析,坚持精品战略,做强经典话剧、都市情感剧、优秀儿童剧“三架马车”,以一年出产五六部戏的速度,打造可供观众多样性选择的“菜单”,做到艺术市场与演出市场“比翼齐飞”,树立“浙话新势力”、“浙话剧院”等品牌。

  浙话还紧紧围绕重大活动连续推出政论体话剧《谁主沉浮》等主旋律系列作品,把主旋律内容纳入商业模式中创作和开发,自2011年首演以来,《谁主沉浮》演出超过120场、收入超过500万元,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

  浙话与李伯男等名导合作,成立浙话李伯男戏剧工作室,先后推出都市情感话剧《幸福.com》《轻度深爱》《女人初老》一系列都市情感剧,积极开拓话剧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13年,《幸福.com》等3台剧目赴德国参加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话剧节,《女人初老》入选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

  打开浙江话剧团转制前后演出、收入的对比表:经过多年开拓市场的努力,截至2015年底,演出场次从2009年的450场跃升为一年838场,是改制以前演出场次的近3倍,票房收入从312万元提升至1101.81万元。5年间,原创剧目27部,远远超过改制前“一年一部戏”,2015年《凤凰》《谁主沉浮》双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

  灯光下,这页薄薄的统计表,却清晰地折射出转企改制对于激活这家院团生产力的厚重。

  飞翔

  在品牌经营中求未来

  浴火的凤凰在绝处逢生,蓬发的生机让浙话不能停下改革的脚步。当体制的转改初获成效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人才”。浙话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的“借助名人、培育新人,打造‘浙话新势力’”的人才战略,赢来无数观众的点赞。

  《凤凰》剧目的灯光设计杨光明感言,改革对于当初像他一样的老浙话人来说,似乎是“洪水猛兽”,但现在再回首来看,觉得那是一次涅槃。如今杨光明的身份由浙话的舞美队长变为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的舞美总监。在话剧团几乎干了一辈子的他,从没戏可排到连续三天辗转三地,“节奏加快了,以前是悠闲走路,现在要不断跑步。”

  转企改制后,浙话将剧团演出部改组为市场营销部,编制由3人扩展为10人,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充实营销团队,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营销部经理周阿勇介绍说,为了吸引杭州的观众,他们建立了会员制,定时向会员推送演出信息;推出电话订票、网络与窗口售票,开展送票上门服务;杭州的观众以学生和青年白领居多,浙话又推出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平台,积极跟上时代潮流。

  本着稳固公益性演出市场,拓展商业性演出市场的思路,浙话多头突进,不仅在浙话艺术剧院探索周末驻场演出,连续4年推出新春话剧演出季,打造“看话剧到湖墅南路”品牌,推出都市情感话剧全省巡演。

  王文龙告诉记者,立足浙话艺术剧院,辐射浙江全省各地,链接长三角、珠三角,进军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是浙话长期的演出市场目标。

  当浙话重振旗鼓后再次掀开面纱,那美丽的容颜让人们惊叹……经过改制、激活、创新,风雨过后,浙话终于看见了《凤凰》重新飞翔,他们欲把这个名字,告诉给天边的彩虹。

  (本报杭州1月20日讯)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1 凤凰追梦,向着彩虹飞翔 2016-01-21 浙江日报2016-01-2100006;4313184 2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