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更高更强,迈向农业现代化

——浙江省推进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纪实

  更高更强,迈向农业现代化

  ——浙江省推进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纪实

  黄丽丽

  时光仿佛善于魔法,既能春华秋实,也能让浙江田野发生靓丽的变化。从2013年发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8810三年行动”)以来,浙江农业围绕8个目标任务,实施8个专项行动,推进10项重点工程建设,并以此为总抓手,推进各项措施落实,促进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进一步丰富了具有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内涵。

  三年里,“互联网+”成为解放农业人双手的引擎,全省60%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三年里,新型经营主体成了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全省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例达到54%;三年里,浙江开创了“舌尖安全”新时代,已有42个县开始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三年里,休闲观光农业创造的旅游观光总收入达110亿元,带动农户增收40亿元……

  粮食、蔬菜、瓜果精品荟萃,现代化大棚、智能化种养基地处处可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指导下,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正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

产业集聚化,手段信息化:产出更高效

  传统农业的弊端在于规模小而分散,市场化程度低,无法适应现代经济运作模式。人多地少的浙江,如何把分散、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起来,是横亘在现代农业前的严峻课题。2013年以来,浙江省深化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提供政策和服务,将人、财、物等农业生产要素集聚起来,创建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两区”,成为农业资源要素集中投入和产业集聚提升的“主平台”,破解了资源要素制约的困境。

  从杭嘉湖平原到西南山区,从金衢盆地到浙东沿海,一个覆盖全省的农业“两区”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788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布在浙江大地,成为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功能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无缝对接、高度融合,一大批各具特色农业产业群异军突起、蓬勃发展,107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11个精品园,成为浙江田野上璀璨的明珠。

  “‘两区’建设富有成效,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更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等二三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区”亩产值高于周边农户30%以上,依托“两区”,目前全省建成休闲农业园区(点)900多个,每年举办200多个农事节庆活动和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特色、有成效的农业博览会、农产品推介会、特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休闲观光等,带动农副产品销售50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两区”还是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的“先行区”。在贯彻落实浙江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过程中,浙江特别注重现代农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手段信息化行动,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开发,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三年来累计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1个,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234个。

  杭州是浙江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市,自2013年以来,先后投入800万元,有近30家农业物联网试点应用企业与平台实现对接,实时提供视频、主要环境监测数据,根据报警参数及时进行智能调控,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信息化手段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更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商品猪二维码标识和能繁母猪RFID信息预警系统、动物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和运用,健全了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实现产地准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与此同时,浙江特别强调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量,三年来农产品网络销售迅速发展。

  调查显示,2015年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比上年增一倍。全省农村青年网上创业群体约18万人,电商为农村新增就业岗位约50万人,并呈快速上升态势。一批“农企+网店”“农户+协会(公司)+平台”“农企+委托运营商+平台”等农产品电商模式相继涌现,“互联网+”不仅大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半径,也激发了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

生产设施化,技术集成化:

科技结硕果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手段。三年来,浙江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生产设施化、技术集成化两大专项行动,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

  来到位于湖州吴兴区八里店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一栋接一栋的智能化温室大棚巍然矗立。每个大棚配备一套肥水一体化微滴灌设备,借助智能化终端系统,玻璃大棚内温、光、湿、肥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棚内种植的以色列小番茄、水果南瓜等蔬菜长势喜人。

  这样的钢架大棚、玻璃温室逐步取代简易拱棚和日光温室,应用领域也从蔬菜产业逐步拓展到果蔬、畜牧、水产、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产业,到目前,全省设施农业面积预期达到340万亩,比2012年增长43%。

  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实现了“设施增地”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与此同时,浙江省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为抓手,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让农活越来越“轻松”,农民越来越“体面”。

  农田里、茶山上、养殖场内不再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大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烘干机等高性能机械取代了传统机具和晒场;农用无人机、控温湿设备等智能装备开始应用于果蔬菌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储藏保鲜;畜牧养殖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大幅提升,自动喂料系统覆盖一半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三年来,浙江省累计投入农机补贴资金11.8亿元,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达到80.1%以上,大大提升了农机化综合水平。

  “农业‘机器换人’的持续推进和大批现代化‘高精尖’装备的使用,提升了我省农业的发展层次。”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强化农科教、产学研协作,浙江省组建了425个产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服务,在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产学研结合、技术集成配套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浙江育种创新能力有了新突破,中浙优系列、甬优系列等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籼粳杂交水稻“甬优538”“甬优1540”以及“浙油80”油菜品种等农作物新品种自主育成并得到较大的推广应用。目前浙江省选育超级稻品种16个,占全国14%。

环境生态化,产品优质化:

生活更美丽

  新常态下的浙江,人们对绿水青山日益渴求、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浙江必须在数量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生态循环”是现代农业的精髓所在,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农业领域的深刻体现。浙江采用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的实践路径,通过“农业标准化促进”和“生态循环农业创建”重点工程的实施,形成了一大批高效生态、模式清晰、可学可推的示范区、示范主体,建立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大循环体系。

  为了还百姓碧水蓝天,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浙江通过设立环境准入门槛、组织达标验收、开展实地督查等措施推进整改,提前一年完成禽畜养殖污染治理三年任务。全省年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已关停44454个,治理10026个,其中84%已治理的养殖场采取农牧结合、生态消纳模式,16%通过工业治理、达标排放。

  “建设‘两美’浙江,农业必须置身其中。一方面,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净化提供了条件。反过来,农业生产中秉承生态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既保护了产地环境,也大大降低了源头风险。”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唯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我省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组织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目前全省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2个、示范区104个、示范企业101个。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让浙江的生态循环事业“如虎添翼”。数据显示,通过有机肥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2015年化肥用量比2012年下降3.5%,农药用量比2012年下降6.7%,比全国提早七年实现了“零增长”。全省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9%,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1%,大大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浙江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创建为抓手,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并举,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环节,通过有序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农业标准化工程”建设,深入实施产品优质化行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年来,浙江培育了一批品种优、品质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丽水市依托政府创建“丽水山耕”成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典型,“余姚杨梅”“常山胡柚”等一批区域品牌茁壮成长,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成为浙江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经营组织化,服务社会化:

田野添活力

  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应对“谁来种地”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在 “8810三年行动”中,浙江省立足组织创新,着眼培育新型主体和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两大任务,专门设计了经营组织化专项行动,并配套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村级集体经济两项重点工程,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

  在富阳,2013年12月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有效促进了合作社规范化,服务能力和发展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温岭,作为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试点,扎实推进土地流转,成功盘活农业“两区”面积20.5万亩,为农业规模化夯实了根基。德清以“三项确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沉睡资产,维护农民权益;以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省29400村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占总村社数的99%,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工作。

  “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舞台的主角。浙江着力优化主体架构,努力形成多类规模化经营主体共存互补、各种经营方式协同发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新格局。”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通过县级以上规范化认定的合作社达8751家,比2012年增长17%;农民专业合作社1171家,全省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超2万家,比2012年翻了三番。还涌现了一批农二代、“农创客”,他们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生力量。

  深入实施农业服务工程,按照“3+X”的职能配置和服务模式,全力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109个,覆盖所有县(市、区)。

  余杭、临安、慈溪等26个县(市区)入选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同时,海盐、龙游、莲都等地成为政府向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在抓好公益性服务的同时,浙江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中心加若干个农技服务基地的“1+N”组建方式,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链接,全省累计建设农技服务基地(点)2600多个。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如今,浙江农业人又站在“十三五”的崭新节点上,将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强省。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更高更强,迈向农业现代化 2016-01-21 浙江日报2016-01-2100006;浙江日报2016-01-2100009;浙江日报2016-01-2100010;浙江日报2016-01-2100012;浙江日报2016-01-2100016;浙江日报2016-01-2100011;浙江日报2016-01-2100017 2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