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防御强寒潮特别报道

未来几天,浙江将出现罕见强寒流天气——

寒潮未至,“暖流”涌动

1月19日,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联山村萄馨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启动应急预案,临时组织20多位工人对230多亩葡萄园实施覆盖薄膜、加固篷架等防灾措施,确保寒潮天气下农作物安全。 本报记者 李震宇 通讯员 邓德华 摄
1月19日,杭州西湖景区部分水域开始结起薄冰。 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本报记者 裘一佼 包敦远

  报道组 王依友 张伟星 孙丽雅 周旻澍 余静轲 温君凯 鄢鸣 陈传敏 徐平

  通讯员 沈泓华 马超 雷丁琳

  1月19日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久违的阳光终于露脸。不过,让所有浙江人关注的,却是千里之外的一个强冷气团。它挟着雨雪正气势汹汹地南下,“多年罕见”、“强寒潮天气”、“严重冰冻”……关于它的描述,正在成为人们口中提到最多的词语。

  大雪会不会让农作物受灾?会不会使航班延误、长途客运停班?会不会引起物价上涨?会不会让生活困难的人们雪上加霜……一份份牵挂伴随着即将到来的强寒潮天气愈加强烈。寒潮,就像一个严厉的考官,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乡村出了一张铺天盖地的“民生考卷”,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运行效率,考验着各级干部未雨绸缪、民生为先的担当,也考验着每个人彼此关怀、守望互助的情义。

  我们欣喜地发现,浙江是温暖的。高山村的老人收到暖手宝;留守的孩子得到抗寒的衣服;流浪汉盖上暖和的被子;环卫工田里的蔬菜瓜果有了最及时的照料,蔬菜市场里的经营户正抓紧备货……一股股饱含深情的暖流,已比寒潮先期抵达浙江各个角落。

  这个冬季,大自然虽然带来的是冰冷的温度,但冻人的滋味已演变成动人的情景,我们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有条不紊地作答着这份“民生考卷”。

  争分夺秒,

  保暖固大棚

  “明天开始可能就要下雪了,一个棚要装150多盏灯,我们必须加快速度!”1月19日一大早,龙泉市兰巨乡桐山村水果合作社负责人商小锋就带着两个工人,给大棚里的火龙果装“浴霸”,预防强寒潮天气。

  兰巨乡,龙泉长寿第一乡,也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去年,商小锋在桐山村投资100多万元建水果基地,开发观光农业。商小锋说,昨天乡里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傅良斌就带着驻村干部,来帮他一起给大棚加了一层尼龙纸,今天拉电线装浴霸,有了“双保险”就不怕了。

  在大汪村芹菜大棚里,乡农技员卢丽丽正在手把手地示范讲解保暖技术,这里有28个大棚,几乎家家都种植高山蔬菜。“天气突然变冷对莴苣、芹菜苗影响较大,昨天我们就收到了农业局发布的抗寒潮预警,乡里又派指导员进村,指导种植户采取多层覆盖保温,为我们减少损失。”村民付建明说,这样的服务特暖心特及时,大伙对抵御天灾也越来越有经验了。

  临安市农技推广中心的高能农艺师王小飞,1月19日也在争分夺秒。板桥镇临安和兴蔬菜合作社有200多亩蔬菜设施基地,每天为临安居民提供2000多公斤的叶菜,他很担心那里的情况,一早就赶到合作社,指导10多名蔬菜合作社的社员将近3米长的立木顶在大棚的顶棚进行加固并组织抢收可上市蔬菜。

  “我们11个应急小组和100余名农林技术人员已迅速深入一线!”他话还没说完,手机铃声就响了,电话那头,群意蔬菜合作社的社员们争先恐后的提问:要上市的蔬菜什么时候施一次保暧肥?菜秧苗怎么做好防冻保暖?后期节日市场蔬菜怎么供?王小飞一口气都不停的回答着问题,之后,他又匆匆赶去现场指导。

  气象短信、农民信箱、微信平台、信息网络、广播电视……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如今已能在第一时间得知气象消息,但如何把信息及时转化为防灾行动,还需要农技人员和基层干部的相助。武义三港乡农技人员童小明和驻村干部深知这一点,1月19日一早就赶到曳坑村香菇、黑木耳种植基地,现场传授防雪防冻生产技术和雨雪冰冻天气预防措施。

  菜价略涨,

  备货保供应

  寒潮来袭,市民的菜篮子是否会受到影响?

  1月19日一早,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里人潮涌动,不少都是因为本周将出现低温、暴雪天气而提前来备货的餐馆采购人员。陆师傅就是其中之一,他左手拎了一包花菜,右肩扛着一袋芹菜,急匆匆地往外赶。“我已经跑第二趟了,今天多买点备着。”陆师傅说,他感觉今天的菜价略有上涨。

  陆师傅的切身感受,在经营户口中得到了佐证。经营荷兰豆、扁豆的黄老板说,菜价与前一日相比确实涨了不少。“荷兰豆昨天卖5块钱一斤,今天涨到了6块多;扁豆也从昨天的2.8元涨到了3.5元每斤。”经营辣椒生意多年的海南人王学相告诉记者,一箱尖椒的价格比前一天上涨了20元,不过增幅不到20%。

  “年前农贸市场的蔬菜涨价是正常的,如果遇上大雪再涨个三五角也比较正常,但是我们会尽量保证春节期间的蔬菜供应。”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管委会负责人沈先生告诉记者。

  万一暴雪一来交通中断,供应问题怎么解决呢?

  沈先生说,针对本周将出现的低温、暴雪天气,他们正在协调仓储资源,协助市场和经营户抓紧备货,确保恶劣天气到来时供应充足。

  无人挨冻,

  “空巢”变“暖巢”

  天气一天天变冷,江山市保安乡裴家地村的老人们,却感觉一天天热乎起来。

  裴家地的村干部,1月19日为老人们送上了新年的第一份礼物——暖手宝。76岁的村民王地生放下手中的火熜,把手插进毛茸茸的暖手宝里,脸上满是笑容。“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一个老人在寒潮受灾受冻。”村支书王岳华说,在收到乡党委、政府关于防御寒潮灾害的消息后,村两委购买了暖手宝等物资,送往每一位70岁以上老人的家中。

  平均海拔800多米的裴家地,平时气温比山外要低3摄氏度以上。由于海拔高,湿度大,山路陡,遇上寒冷天气,通往村外的3.6公里山路极易结冰,村子就成了一座“孤岛”,所以一切都要提早准备。

  虽然寒潮还末到,但当地的气温已经接近零摄氏度。干部们顶着寒冷的山风,挨家挨户走访,“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务工,关心空巢、孤寡、贫困老人的生活就都包在我们身上啦。”王岳华说,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46位,村干部挨家挨户前往老人家中走访,叮嘱老人做好防寒准备。

  在村卫生室,柜子旁边放着数箱未拆封的药。“这都是些治疗感冒、发烧的常用药,担心大雪封山,交通不便,提前备好药,以防万一。”村医王春海说,卫生室里有空调、热水和躺椅,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如果有老人因为严寒身体吃不消,可随时到卫生室休息、治疗。

  在天台县洪畴镇,有6000多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留下的600多名留守儿童和400多名空巢老人。1月19日上午,镇里组织了100多名志愿者来到明公村,志愿者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进村入户帮助空巢老人们测量血压、整修房屋、维修家电、打扫卫生、换洗衣物;另一组来到村文化礼堂内的食堂,洗菜、切丁,包饺子,准备当天的午餐。

  跨海关爱,

  温情涌“孤岛”

  寒潮要来了,孤岛上留守的老人们,你们还好吗?

  温岭慈善义工松门服务队的20余名义工这几天一直挂念着这个问题。1月19日早上7时,在队长夏荣富的带领下,他们早早集合出发了,一群人冒着寒风,乘船来到松门镇隔海村。隔海村是个孤岛,岛上还住着359位老人,平时靠渡船进出,交通很不方便。

  94岁的潘大创老人患有白内障,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义工们来到他家,为他理好发,关好门窗,帮他拿出冬天的厚被褥,叮嘱他注意保暖。林二妹老人刚满100岁,见到义工很是开心。义工们专门给她送了一顶暖暖的帽子,还帮她贴上了春联。

  此次上岛,义工们为20多位80岁以上老人理发,共为150位老人提供服务。为贫困家庭送上大米、食用油和御寒冬衣。

  登上后湾山头的老房子,潘大爷对着义工们开心地笑。不过,义工们马上大吃了一惊。“阿公,你怎么还在睡草席!”房间里扔满了垃圾,唯一一张木板床上,半张床垫被卷成了一团,露出底下大片草席。

  所幸上个月大家捐资送给老人的棉被还在。义工队与潘梅方老人结对已有3年,包括老人的棉被、身上的保暖内衣,都是义工们自己掏钱买的,可即便如此,大家仍觉得内疚:“我们没考虑到老人会犯糊涂,不铺棉被。”

  一阵忙活之后,潘大爷的床变得温暖了。义工们又给老人送上了食物。“降温了,老人家尽量少外出,注意安全。”

  城市角落,

  雪中去送炭

  1月19日下午,杭州体育场路与建国路附近,一座公共卫生间楼上的简陋小屋里,4岁男孩小宇穿上崭新的羽绒服,还收到了一个漂亮的新书包。

  这个名叫“1+衣”的暖冬行动,由中国狮子联会浙江会员管理委员会发起,专门为环卫工人子女准备的礼物,让小宇的冬季倍加温暖。 小宇家里空间很小,没有什么家具家电,冬天连空调也没有。他的父母来自贵州和江苏,都是环卫工人,在杭州已经工作了8年多。小宇的妈妈说:“孩子很少能穿上新衣服,一来为了省点钱办大事,二来工作太忙也没时间去买。”

  记者在杭州市环卫监管中心了解到,杭州80%以上的环卫工人来自外地,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不少环卫工子女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甚至在偏远山区的孩子还穿不上温暖冬衣。省内台州、长兴、永康等地8000多位有需求的儿童,也在寒潮到来前都将陆续收到“1+衣”送出的棉衣和书包。

  1月19日晚上,路面温度已达0摄氏度。在松阳的大街小巷,县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正在急切寻找着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为了应对寒潮,他们采购了400余套防寒物品和食物。

  风雨无阻,

  人间满真情

  庆元龙岩村,海拔1100多米,距离县城100多公里,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也是每年冬天冰冻天气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山区地带气候多变,你别看今天还是蓝天白云的,一但寒潮来袭,山里可就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和雾,所以必须在雨雪冰冻来临前进行线路特巡。”国网庆元县供电公司百山供电所员工鲍书义掏出望远镜,仔细检查着每一段线路,看有没有发生冰冻。

  龙岩村香菇生产基地是该村30多户菇农集中种植、生产香菇的地方,时下正是香菇棒注水采摘和新一轮菌种制作用电的旺季,用电安全是保障香菇生产的前提。“今年我们基地一共种植了50多万段香菇,按照平均每段4.5元的毛利润计算,年均可收入200多万元.”看着电力工人忙碌的身影,菇农吴林笑呵呵的说道,如果出现用电故障,影响香菇棒注水和菌种生产,造成的损失可就大了。半个小时后,龙岩村香菇生产基地线路更换完毕。

  “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里的衣服免费送、免费拿……”1月19日下午,在路桥区永安广场一角,一阵阵热情的吆喝声和一堆款式各异的服装,吸引住了来往行人。

  “咦,这广场上还让摆摊了啊?”在广场附近负责保洁的清洁工李正满很是奇怪,驻足观看了好一会儿,老李有些忍不住问起了穿着红色马甲的年轻人——路桥区团区委副书记王誉钢。“这衣服不是卖的,是免费捐给有需要的人。”王誉钢指着活动现场的红色横幅笑着解释。“啊,不好意思,我都不识字呢。白送的衣服,我也拿一件。”老李高兴地咧开了嘴。

  当天,在永安广场举行了由路桥区团区委发起的“爱心捐衣·暖冬行动”启动仪式。捐衣服的带着满满的爱心而来,受赠衣物的群众则是满载而归。据介绍,截止当天下午4时许,活动收到数十位爱心人士所捐近千件衣物,其中有500多件衣物被困难群众现场领走。


浙江日报 防御强寒潮特别报道 00003 寒潮未至,“暖流”涌动 2016-01-20 5987855 2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