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扬先贤佳风
龙湾纪念张璁诞辰540周年
徐齐 王艳琼 李倩 王策
有一个人,他活在500年前,却至今被乡人传颂;有一个人,他改革、从政、为乡为民,普通百姓至今还能说出他的故事。他,是谁?
他就是张璁,温籍明代政治家,今年迎来诞辰540周年。日前,龙湾举行纪念大会暨温州·张璁文化高峰论坛,各地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齐仰先贤佳风,共论文化传承和发展。
“重视张璁文化研究很有必要”,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分别以张璁的时代价值、改革精神、礼仪实践与乡村治理等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尚和合、重仁爱、严禁贪,敢为天下先、勇于革新、顾全大局等张璁佳风,被一一阐述。
张璁,俗称“张阁老”,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龙湾区)三都人,明朝嘉靖年间重臣,是“大礼议”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温州历史上唯一一位领导过全国改革维新的人。他一生深于礼学,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为我国历史上王安石之后、张居正之前的又一位改革家。
作为布衣出身的首辅(宰相),张璁在温州民间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在瑶溪创办书院,去过茶山、仙岩、江心屿等地,对这里的人民与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并留下许多赞美诗篇,为后人研究张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瑰宝。
不少张氏后裔及热衷张璁文化的学者一直自发踏寻先人足迹,寻访搜集张璁相关史料、文献、书稿等。从张璁著作《嘉靖温州府志》、《钦明大狱录》、《霏雪编》等,到各种民间轶事,如民国时游长龄先生编的《张阁老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市文联编的《张阁老故事专辑》,洪瑞钦、李秉正两先生合编的《张阁老传说》等,从多个维度实现了“古人”和“今人”的隔空对话。
民间力量在涌动,政府力量在支撑。近年来,龙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张璁文化研究,大力支持张璁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如,2004年,张璁文化研讨会成立;2007年,张璁文化研究会成立,“张阁老传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2011年,“张璁祖祠”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近两年,龙湾区还对张璁当年讲学的“贞义书院”加以修复。
“现在是研究张璁的难得机遇。”龙湾区历史学会秘书长孙建胜认为,张璁的改革精神,清廉奉公的作风,正契合当今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值得大家共同关注、学习和钻研。而作为张璁的家乡人,这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专家观点: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侃:张璁对三礼有较为全面的掌握,进行了宗族建设的礼仪实践,其打破了祭祀始祖的垄断权,意味着帝王、士大夫跟老百姓没有区别。受张璁的理论和实践影响,张纯、王澈、项乔等社会精英在大小宗、族约、族范等内容上有了创新,使当时的龙湾进入全面士大夫化的进程,成为了当时的礼仪之邦和文明之乡。这是一场庶民的胜利!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澍:我认为不了解张璁就不可能真正认清张居正。只有正视张璁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他的改革家地位,才能理性认识之后明代历史的走向,客观理解万历初政中张居正的行为特点,纠正近代以来过分夸大张居正作用的学术认识。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宪荣:为了弘扬张璁现象给龙湾、给温州乃至给全国带来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发掘、保护和整理一切在城市化过程中流失,历次政治运动中遭破坏的有关张璁的建筑及其构件、一切文史资料,这已成为张姓后人、龙湾民众乃至温州人民与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
温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张纯芳:对张璁人物的研究、宣传与弘扬,要放在历史进程中去思考,以21世纪新常态的全新视野,挖掘张璁文化的当代价值意义之所在。一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二是改革的创新;三是廉政的思想;四是要打造和助推“张璁故里”这张文化金名片。
温州市图书馆文史研究员 潘猛补:龙湾在宋有陈宜中,在明有张璁,两人都当过宰相,是温州的骄傲,也是龙湾的骄傲。
温州师院书法老师 张索:作为张璁的后裔,我感到非常自豪。每年,我都好几次到张璁的宗祠进行祭拜,每次都有很深刻的体会,特别是他的做人与做事方面。
原龙湾区人大副主任 章方松:对于张璁的改革思想研究,大部分学者重视对其大礼议、澄清吏治、清勋戚庄田、撤除镇守太监等重大改革,往往忽视了张璁对礼制变革的社会微观文化意义。其实这是张璁倡导改革中的另一大亮点。
龙湾区历史学会会长 潘伟光:龙湾历史上有两个宰相,宋陈宜中,四都青山人;明张璁,三都普门人。建议打造宰相文化之乡。今已建钟秀园,又名张璁文化园。普门也正在筹建张璁纪念馆。青山陈氏拟建青澳园,又名陈宜中文化园,加上张璁祖祠、陈氏宗祠等连成一片,足以蔚为大观。
龙湾博物馆 陈贤宝:张璁是士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于今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研究张璁,要正确认识张璁的历史地位,努力避免世俗偏见;要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努力避免以偏概全;要保护张璁遗存,努力避免文物消失。同时,以张璁研究为切入点,系统梳理龙湾发展脉络;敢于纠错现有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