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浙江记忆

文章导航

依山傍水中国民俗文化村 孙权后裔传承著名聚居地

龙门:保护活化古镇焕新颜

  依山傍水中国民俗文化村 孙权后裔传承著名聚居地

  龙门:保护活化古镇焕新颜

  文 / 成 果 蒋劲超 陈悟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俗文化村”“孙权后裔最大聚居地”“中国古代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来这里,读懂中国”……

  随便举出一个,都是分量很重,含金量十足。这方灵秀宝地,就是富阳的龙门镇。

  龙门之名,体现在宗族文化里。民风淳朴,风俗独特。三国吴帝孙权的后裔们,秉承开拓进取、励精图治之精神,繁衍成瞩目四方的龙门“江南望族”,积淀了丰厚历史文化资源……

  龙门之古,浓缩在历史建筑中。书院牌坊,寺庙祠堂,高墙环列,马头翘角,卵石铺巷,河畔桥廊。处处是历史,步步有文化……

  青山绿水胜景,生态宜居乐土,明清传世古镇,宗族文化典范……这颗“两江一湖”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还是国家4A级景区、省级非遗景区。智慧的富阳、龙门人,持续做好“规划、保护、传承、发展”大文章,广受赞赏。

  近年来,作为杭城的新区,富阳、龙门人登高望远,以复兴千年古镇、提升龙门活力为己任,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全域化大景区。举纲张目、步疾蹄稳,古镇保护卓有成效,经济活力持续提升,为美丽的杭州大都市增光添彩!

依山傍水的田园古镇 罕见皇族后裔聚居地

中国宗族文化典型代表

  龙门,“靠大山,孕水脉,承望族”。

  依凭富阳最高峰龙门山。龙门山挟仙霞岭余脉之龙威,峰峦重叠,气势雄伟。山中有高百米的瀑布,飞流直泻,状如白练,“云过疑崖动,溪鸣似雨来”。北濒剡溪,有龙门溪和剡溪丁字相交,穿越古镇汇入富春江。四周青山环抱,围出一带沃野田园,五谷丰登。龙门古镇之形势,即非同一般!

  “龙门地擅云溪胜,古镇风传翰墨香。”这对楹联,道出了她的优美形胜。

  古镇之古,迄今已逾千年。据考证,早在汉代,龙门就已形成村落。相传东汉严子陵游历至此,惊叹曰:“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故得名“龙门”。

  古镇的格局,始于宋代。公元980年,孙权第27世孙孙忠首迁龙门,至今仍留有孙氏宗祠和龙门禅寺等。随着宗族的兴旺繁衍,不断扩建,日趋繁华。尤其是嘉靖至清康乾年间,“半列儒林,咸饶富有”。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2平方公里的古镇。

  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古镇以孙氏宗祠为起点,向北、东两侧延展。剡溪与龙门溪将古镇一分为二。民居沿溪堤次第胪列,参差错落。有巷弄数百条,弄狭巷深,卵石铺就,外人进入,宛陷迷宫。“以防御性极强的发散状街巷为骨架,以宗祠、厅堂为中心,相互衔接的厅屋组合院落”,堪为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

  文物遗存丰富。至今留存着明清以来的古民居300多栋,保存完好的古厅堂30多座,以及砖砌牌楼、古塔古寺。孝友堂、咸正堂、慎修堂、山乐堂、义门和民居等古建筑群,种类多样,江南少有。大天井、小花园、高围墙、硬山顶、人字线等, 为最正宗的杭派民居标本地。十房弄、三房弄、七房弄等以宗族房系取名的弄堂,各有其历史文化故事。厅堂多为“井”“回”字形,四周环以本房成员住宅,再筑以高墙,形成封闭式院落。厅堂宅居相连,门廊相通。“大雨天串门不湿鞋”……

  “业商贾、咏诗书、尚民俗”。龙门素为浙西、皖南与浙东南的交通枢纽和商贾重镇。米盐业、南北杂货、纸业、竹木山货、布业、医药和砖瓦石灰等商贸业,繁盛一时。苏轼、王十朋、董邦达、董浩、朱熹、程卓、周思备等显官名人,留下众多印记、诗文。

  重要的宗族文化传承之所。古镇7000多人中,90%以上姓孙,为三国吴帝孙权后裔的最大聚居地,繁衍至今已68世,世所罕见。文化积淀深厚,留存着浓郁的宗族氛围。祭祖、庙会、同年会、小调、二尺谱等,自具特色。龙门九月初一庙会被列入省级非遗。“孝悌勤俭”“积善余庆”和“耕读传家”,为龙门孙氏所坚守和传承……

  “傍溪而筑、滨溪而居的独特山水田园风貌,‘传承千年不中断’的皇族后裔聚居地,承载延续的突出文化价值,是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典型代表,传统小城镇宗族文化的传承典范。”省建设厅虞建华副处长说,早在2008年,龙门即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以政府力量推动保护 高标准严要求大力度

固化古镇风貌可圈可点

  大古樟、小石桥、清溪流、古街道、老民宅;书院牌坊,寺庙祠堂,高墙环列、马头翘角;白墙黑瓦、雕梁画栋,门楼砖雕、富丽堂皇;慎修堂百狮,栩栩如生;大天井、小花园、高围墙、硬山顶、人字线……

  隆冬的暖阳中,我们踏着卵石老路,有幸探访龙门。窄巷深道,曲径通幽,层层佳景,别有韵味。感受着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古朴、粗犷与清新,犹如欣赏优美的散文诗或交响乐。

  今之龙门,就是这样令人着迷。杭城附近之古镇瑰宝,以其神秘的强大磁性,引得四方宾朋慕名纷至。常年游客多多,声名益盛。

  独特古镇的风景,得益于自然造化,更借助于人们的珍视,一以贯之的有力保护!

  相较于其他地方,富阳对古镇遗存的价值认识早,保护起步早。镇委书记汪军飞,对古镇的一切了然于胸,条理清晰:“从龙门镇、富阳区,到杭州市的历届领导,都是非常重视,标准很高,力度很大,要求很严。”

  还在1998年,富阳就提出了做好保护工作的要求。2001年,开始实施“古镇保护办法”,严格管控建筑物的立面风貌。2004年,决定以政府的力量推动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并组建了杭州龙门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邀请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领衔,修编古镇保护规划。2005年,拿出近1.25亿的巨资,实施一期保护开发工程……

  尤其是2008年荣膺“国”字号名镇后,更重视了保护性开发。2011年,“龙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自此,龙门进入依法循规全面保护的新时期,高标准规划,大力度整治,全方位保护传承。

  先后编制完成龙门城镇总规、镇域总规,杭派民居试点建设和镇区控制性详规等。出台了历史文物、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政府主导,提供专项资金。2013年起,杭州和富阳两级每年各出资1000万,用于古镇的遗产保护……

  “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确保原汁原味,维护原生态生活方式。”尤其是对2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古建筑、古民居,进行持续、合理、有效开发。引导原住民,自觉加入到保护性开发中,逐渐营造了人人都是保护主体的氛围。

  “在一期保护的10年中,我们用心用力,先后实施了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挖掘、非遗保护等十大综治工程,如老街东段维修,明哲堂、山乐堂、明前园、庆锡堂等区域整治,龙门溪两侧房屋改造,厅堂整修布置,剡溪、龙门溪整治等。”镇长王波说,建设了十大景点,完善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累计拆迁面积近4万平方米,征用土地200余亩。江南山水田园古镇的格局风貌与古建筑肌理,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固化保护。

  结实简洁、用料粗大的明代建筑,装饰精细、华丽的清代建筑,规模较小、两层为主的民国建筑等……经修缮的民居、厅堂、古塔、古桥、牌坊、寺庙,更显精美古韵。

  “古镇保护的‘四性五原则’,龙门都做到了,各个方面可圈可点。”10年后,阮仪三重游古镇感叹说,尤其是政府重视,拿出资金进行保护,古建筑没遭破坏,还做到了原样原修,这在很多地方是做不到的。

探索“保护活化”复兴路

推进龙门景区全域化

打造宜居宜游

千年古镇

  “以‘龙门’名镇的全国有不少,但最富建筑特色和民俗风格,又保护得好的,要数富阳龙门。”杭州规划局刘晓东博士等专家说,“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布局,“粉墙黛瓦、廊街岸柳、深巷老宅”的建筑风格,“业商贾、咏诗书、尚民俗”的文化传统——龙门古镇,堪称传承中国传统小城镇宗族文化的空间聚落、生活方式的典范。

  成效得来不易,保护需要持续,同志仍须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蹄疾步稳,继续推进……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情势,复兴千年古镇,提升龙门活力!”富阳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新战略部署。实施《龙门古镇复兴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复兴工作领导小组、目标任务,每年提供2000万的专项资金支持。编制完成“古镇旅游二次提升规划”,整体提升古镇核心游览区、休闲度假区、周边联动区,启动了古镇二期保护开发。

  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前往调研指导,强调:“古镇复兴,要做好提升文章,保护传承是基础,合理利用是方向,实现保护古镇、发展旅游、造福百姓多赢!”

  以复兴古镇为己任,致力打造全域景区,镇党委政府信心十足。积极探索“保护+活化”的新模式,构建以古镇为轴,龙门山、龙门寺、龙门客栈等为线的景区化龙门镇。通盘布局,综合使力,积极推进古建修缮、资产收购、业态培育、环境整治、旅游发展、项目建设等,加强对19处区级文保点的修缮,不断美化、细化、洁化全域环境,亮点多多:

  ——“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先后投入4000多万,修缮维护务本堂、工部和孝友堂等古厅堂,及庆禧桥、粉暑流香、义门等十余处区域,以及数十处困难居民危旧房,修缮面积达2.15万平方米。王波表示,目的就是为着:延续古镇文脉,保留古镇原真风貌。

  ——“成片收购,盘活资源”。整体收购景区沿线古民宅等300余户,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腾空上牌。集中整治、拆除了大批不协调建筑,明晰产权,为整体利用、古镇长远发展提供了空间。

  ——“活化利用,焕发生机”。对修缮收购的民居和闲置厅堂,注入新的功能,焕发活力与生机,使古镇延年益寿,提升文化内涵。诚德堂、余荫堂、孝友堂等,投资建成两岸交流馆、孙晓梅故居、廉政文化馆、龙门规划馆等。保忠堂,引入“互联网+非遗”项目,建设龙门非遗产业园。山乐堂,成为民间艺人传承剪纸等非遗技艺的场所。丰受堂,引入富春墨庄项目,开展“文创+体验”的文化旅游。孙氏宗祠,作为展示“东吴战马”等民俗节目的舞台,每日向游客演出。

  ——“挖潜创新,增添魅力”。出台政策,培育旅游三产业态,增加村民收入。鼓励村民发展民宿经济,已培育孙大嫂、尚古小筑等民宿品牌,床位达700多张。收购并拆除17间猪圈等1500多平方米,引进浙江联众民宿项目,满足高端游客需求。利用废旧厂房,开设“东吴牛锅营”特色餐厅。游古镇、住民宿、赏民俗、吃土货一条龙休闲产业链,日见活力。

  ——“搭建平台,对接交流”。目前正在与中国美院合作建设“中国传统手工艺小镇”,成为展示东方传统美学的平台,打造古镇活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样板……

  “龙门全域景区化建设进展顺利,形势喜人。保老区、建新区,加快建设外围新区,实现古镇有机更新,实施景村一体化管理。”汪军飞强调说,在保护的前提下,深度开发龙门山区域,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开建了一批旅游重大项目,龙门山漂流、雷迪森庄园、欢庭度假酒店已经或即将开业;入口景观提升工程,剡溪、龙门溪慢行系统,瑶庄公路连接线、龙门禅寺及龙门山田园度假综合体等项目,正相继推进。

  新年伊始,龙门镇踌躇满志,躬行践履。紧跟富阳全面接轨杭州的步伐,保护开发并举,外引内联同步,多规融合,全域发展,塑“形”铸“魂”兴“实”。加快古镇复兴工作,加大古建保护修缮力度,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夯基础、育产业、惠民生、出形象”。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品的新型千年古镇,正在稳步走来……

  本版图片由龙门镇政府提供

  │主办单位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承办单位 浙江日报社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江老年报 美术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腾讯大浙网 《浙江建设》杂志 《城市与规划》杂志 浙江建设信息港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求是《小康》杂志


浙江日报 浙江记忆 00010 龙门:保护活化古镇焕新颜 2016-01-19 浙江日报2016-01-1900007;浙江日报2016-01-1900011;浙江日报2016-01-1900012;浙江日报2016-01-1900014;浙江日报2016-01-1900022;浙江日报2016-01-1900008;浙江日报2016-01-1900028;浙江日报2016-01-1900029 2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