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34人入选国家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
千里马是怎么引来的?
本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单泠 周炜
本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单泠 周炜
国家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日前公示结束,浙江大学共有34人入选,数量居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首位。而在已经归国工作的国家第十批、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中,分别有18人和42人选择进入浙大。“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引进人数连续数年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浙大近年来人才引进工作的一个标志性成绩。
浙大党委书记金德水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核心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育并重,是浙江大学人才队伍建设一以贯之的原则。人才的竞争,就是高校工作环境建设和人才成长平台建设的竞争。
浙大为吸引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加盟,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搭建了怎样的平台?记者近日采访了浙大常务副校长宋永华和包括多位“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在内的浙大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宋永华在2009年至2012年曾任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千人计划)专项办公室主任,对于国家人才战略有深刻的理解。
自主权大了
引进人才可直接拍板
浙大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孔学谦是国家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入选者。他告诉记者,2014年,当自己正在考虑回国工作时,浙大化学系向他发出邀请:系里打算发展固体核磁共振这一学科前沿方向,孔学谦作为该领域优秀的青年专家,将有望成为骨干力量。
“先进的仪器是从事固体核磁共振研究的必备条件。化学系当时已准备好向理学部和学校申请资助的1200万元经费,以购买两台固体核磁共振仪,我到校后就可着手购置。”孔学谦说,如此高投入搭建国际领先的科研平台,对自己充满吸引力。
宋永华告诉记者:“浙大人才引进工作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坚持从学科建设出发,发挥院系的能动性,给学科带头人和院系负责人更多自主权和话语权。”
孔学谦说,化学系对青年教师的支持体现在方方面面。化学系领导给予年轻人充分的学术自由和空间,年轻教授可以充分发挥才干,系内学术氛围越发活跃。最让他们感动的,是麻生明院士、李浩然教授、彭笑刚教授和王彦广教授等科学家带头让出研究生招生名额,这样青年人才每年可以招收5名研究生,有利于他们更快地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更好更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到浙大一年多,孔学谦已组建了一个包括3名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和3名硕士研究生的团队,实验室已基本搭建完毕,工作很快进入正轨。
为充分保障青年人才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浙大还在薪酬、科研启动经费、生活待遇等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为他们在杭州提供住房,让许多青年科学家感到十分温暖。
引才重在“引心”
人人都是“伯乐”
“引才,重在‘引心’。”宋永华说,在确保科研平台等硬件资源充分投入的同时,浙大还营造了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
“建设‘双一流’大学,人才队伍是核心,已经成为全校共识,人人都在出力。”宋永华说,在浙大,引进人才不只是学校和各院系负责人的任务,而是全校的共识,从书记、校长到全体教师,人人都是“伯乐”。许多没有担任行政职务的年轻教师,也在热心地发现人才。为了奖励他们,浙大从2014年起专门设立了“伯乐奖”。
最近的一位“伯乐奖”获得者、浙大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董树荣告诉记者,他调动自己在学术圈的人脉,先后请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英国剑桥大学工学院等国际著名学术科研机构的有关负责人为浙大引荐人才。“包括在IEEE会刊上刊登广告,在各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优秀青年科学家到浙大,交流学科发展思路,寻找合作的机会。”董树荣说。2010年以来,董树荣共协助信电学院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千人计划”青年人才2人。
每一位新加盟浙大的高层次人才,都将出席一个简朴而隆重的仪式——“浙大欢迎您”,邀请其亲朋好友一起参加,由校领导为引进人才戴上浙大校徽。这项由浙大党委书记金德水提议设立的仪式,给引进人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永华回忆,2014年,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前行长贲圣林加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多人的亲友团出席了“浙大欢迎您”仪式,学生献上鲜花,教授们带头为他鼓掌,这位商界精英不禁热泪盈眶。
依靠“大树”
青年人才成长空间广阔
“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是中国重要的人才储备。中国要在2020年前后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2030年前后出现进入世界前列的大学,主要依靠的就是现在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因此,“引进来”只是第一步,这批人才来了之后能不能顺利开展工作、结出创新硕果,是中国高校需要回答的更加重要的问题。
宋永华说,浙大著名科学家云集,许多学科实力强劲,青年人才的成长既要依靠学校这棵大树,又不能被巨大的树荫妨碍了自己的成长。从学科自身特点出发,浙大为青年人才创造了既有团队支持,又有独立发展空间的成长环境。
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勇是国家第七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入选者。加盟浙大后,他成为著名晶体结构专家张泽院士团队的一员。“在价值数千万元的先进科研平台上,我得以开展电子显微学领域的前沿研究。”王勇说,张泽院士领导的大型团队充满自由的氛围,青年科学家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加盟浙大近4年,王勇搭建起自己的实验室,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自主申请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已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某些研究方向已跻身世界前列。
张泽院士不仅是学术团队的带头人,还是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引导,他的团队中就有4位“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张泽说,“出成果”是对青年人才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等同于“论文要求”。“我们更看重他对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其中展现自己的价值。一个新领域的‘第一篇’论文或者一个研究方向的‘终结’论文,都远远胜过平庸的‘许多篇’论文。”浙大目前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每三年一考核,给原创性、基础性和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以充分的时间。
宋永华表示,浙大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不管是“海归”还是“土著”,在科研条件、生活待遇上一视同仁。此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海外人才更好地融入浙大,与本土老师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