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显示——
长江以北首现良渚文化聚落
记者 刘慧
记者 刘慧
13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2日公布的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中,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的蒋庄遗址,与我省余杭良渚文化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蒋庄遗址出土遗物700余件,是目前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作为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它的发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深入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良渚文化向北挺进
“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认为,蒋庄遗址地处长江以北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其远离良渚文化核心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5300年至4500年左右。由于江、浙、沪等地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良渚遗址内涵相同的文化遗址及遗物在太湖流域有普遍发现,而且地方特色十分显著。
良渚文化遗址群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群,包括余杭良渚、嘉兴南,上海、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再往外还有影响区域,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一直到山西南部。1959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便将环太湖流域的同类遗存,以率先发现地良渚而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以代表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后来,随着江苏吴县草鞋山、武进土墩和上海青浦福泉山等遗址的发掘,尤其是1983年以后,我省余杭瓶窑的反山、汇观山和安溪瑶山等显贵者大型墓葬、祭坛或大型建筑基址以及江苏昆山赵陵山墓地等一系列重大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良渚文化考古有了重大突破。学术界开始对良渚文化刮目相看,掀起一股研究良渚文化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比如,刘斌在2007年主持发掘的余杭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30年代的初露端倪,到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良渚文化被视为近几十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当之无愧。良渚遗址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被国家文物局推荐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见证良渚文化兴衰
去年,省考古研究所一行曾专程前往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考察。用研究员方向明的话说,现场与余杭良渚文化遗址一样令人震撼:一座座墓葬东西向密集排列,有些地方一层叠压一层,最多的四层。很多墓主骨架完整,头东脚西,男性身边陪葬了石锛、石斧、网坠,还有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玉璧、玉琮、玉瑗、玉璜,女性身边则放着玉镯、纺线用的陶纺轮。
随葬品较多的是140号墓穴,墓主是男性,尸骨完整,左手和脚下有4个石钺,右手边摆的是石锛,左下巴处还有一只玉挂件,长5厘米,筷子般粗细。
“之所以命名为文化,其中一大特点就是出土的文物长相都一样。”刘斌解释,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流,夏商周乃至后世的用鼎制度、棺椁制度、“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玉文化和祭祀文化,都来自良渚文化。这些特点在余杭良渚遗址和蒋庄遗址都有所体现,这些地方都出土了众多的玉琮、玉璧、玉钺、石锛。还有玉器的制作方法:良渚先民找来上好的玉石原料,然后用动物的经络做成带弦的弓,沾上石英砂在玉石上反复拖拉,制作所需的玉琮、玉璧、玉钺等各种礼器。
在蒋庄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员发现了8座房址以及水井等,表明这是一个大型聚落。在灰坑里面找到了炭化的稻米、菱角、桃核、葫芦籽、甜瓜籽和芡实,这说明蒋庄人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动物骨头中则有麋鹿、猪、牛、羊、狼和狗,很多骨头有人为砍剁加工的痕迹,这表明蒋庄人已经从原始的围猎、捕鱼、摘野果等活动转向驯养动物、种植庄稼来维持生活;出土的文物中还有骨尺、骨针、骨梳子、骨箭,可以看出蒋庄人已经正常使用常用工具,并且有一定的度量衡;从出土的一个两米多长的橹来看,说明蒋庄人行船时使用了橹。
在林留根看来,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类型,核心区在环太湖地区,在长江以北60公里处发现蒋庄遗址,使良渚文化的范围延伸到苏中地区,让考古界非常惊喜。这里处于良渚文化的边缘地带,先民刚到这里时,正是良渚文明最繁盛的时期,蒋庄遗址本身就是继崧泽文化后良渚文化强势扩张的产物。在此繁衍生息600年后,恰好在良渚文化的衰落期,先民们又突然离开了这里。
江浙两省考古专家的一致看法是,良渚文化只差一步就可以进化为国家,然而就在这道门槛前,良渚文化却衰落了,其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一种说法是遇到了大洪水,蒋庄遗址的确发现了洪水淤积层;还有一种说法是出现了战争等危急状况。林留根说,良渚文化虽然消失了,但其影响南至浙江南部,北至陕西延安地区,西至四川成都,直接影响了华夏文明走向。而蒋庄遗址很可能是其向北迁徙至连云港一带的重要一站。良渚文化是如何消亡的,很可能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蛛丝马迹。
蚩尤是良渚人吗
早在4000多年前,充满睿智的余杭先民就有规划地营建环壕,就像“护城河”那样用来防御外来入侵。刘斌说,在余杭临平玉架山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环壕聚落遗址,突破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完整环壕聚落的现有认识,为进一步研究良渚文化小型完整聚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个案资料。
但在蒋庄遗址墓葬发掘之前,良渚文化核心区的墓葬中很少发现棺椁,完整的人体骨架只有6具,而蒋庄遗址在不足500平方米的地方,已经发现了230多座墓葬,数量多、密集、葬具丰富,这在全国同类墓葬发掘中也是不多见的。
特别是,长江以南环太湖地区土壤多呈酸性,因此众多良渚文化遗址中几乎没有人骨保存,而蒋庄遗址远古时期紧靠东海,属于盐碱地区,土壤呈碱性。沧海变桑田,从发掘现场的文化层来看,这里曾经多次遭受过海侵、洪水、地震的冲击,使整个墓葬群下沉 1.5米左右,而且墓葬和地下水位相平,长期处在一个恒温恒湿状态,很多人骨、棺椁保存完好。考古队希望通过这些保存完好的头骨,复原蒋庄良渚人的相貌。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蚩尤是东夷集团的土著人,另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蚩尤是良渚人。如果能够复原蒋庄良渚人的相貌,那么我们就能知道,这些与蚩尤相貌相近的人到底长得什么样。
从蒋庄遗址出土陶器来看,器型硕大,造型精巧,图案优美。本次出土的一只尊,有几百块碎片,是当时部落首领或巫师的殉葬品,可能是棺木比较小放不下,只能打碎了放在棺内,它也是墓主尊贵身份的象征。出土后专家们用了一周多的时间,一点点拼凑完毕,还原了这只尊本来的面貌。该尊直径达80多厘米,高度50多厘米。林留根说,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出土最大的一只尊,可称为“中华第一尊”。
与余杭良渚人一样,当时的蒋庄良渚人饮食用陶器,鼎、双鼻壶、大罐、刻纹陶罐,器型规整漂亮,特别一提的是有好几种鼎的足部与其他地区的不一样。一般的鼎足成丁字形、圆形、方形,而蒋庄遗址出土的有很多像十字形的足部,有像青蛙脚形状的一字形的足部,上面留有很多上下方向的鱼翅纹纹路用来引导火势向上,有些鼎和罐上还有因用火烧而留下的黑色烟灰,留下了人间烟火的痕迹。
“从遗骨来看,当时最高的良渚人身高可达1.7米以上,由于食物粗糙,牙齿磨损要比现代人严重。”专家们认为,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良渚人5000年前的田园生活,并没有想象得那般美好。
(本报杭州1月1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