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去杠杆,势在必行

  本报记者 吴 晔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对“杠杆原理”的形象描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比较容易理解,那么,什么是杠杆?为什么要去杠杆呢?日前,记者约请两位专家对此作了通俗的解读。

  董希淼(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经济意义上的“杠杆”,是指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政府发行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

  适度负债是优化资本结构并提高利润率的良好财务工具,特别是在经济上升周期,适度的杠杆率有利于盈利。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还债的压力就会反过来拖累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这样的压力有时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乃至金融危机。

  “去杠杆”从本质上还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让经济和社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列为2016年的五大任务之一,重在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钱水土(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一般情况下,如果用自己的钱去投资、消费,不存在杠杆问题。所谓的杠杆或杠杆效应,是指在自有资金基础上,有外部资金的介入,就有了杠杆放大效应。比如我有100万元资金,外部再配置100万元资金,我就有200万元资金可用,这就是放大了一倍的杠杆效应。

  如果在经济上行周期,这无论对企业投资者还是证券投资者都是有利的;但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个风险也会随之放大。在一倍杠杆效应的作用下,亏损最高会达到200%;杠杆率越高,亏损会越大。现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投资风险自然比以前要大。为有效控制风险,必须有一个“去杠杆”的过程。

  所以,简单地说,“去杠杆”就是企业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还回去的过程。在“去杠杆”过程中,阵痛不可避免,但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承受,且是值得的。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去杠杆”,势在必行。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去杠杆,势在必行 2016-01-13 4311662 2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