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化作乡愁更动人
——“改变乡村的力量”之缙云样本
本报见习记者 项捷 县委报道组 朱映归 刘思佳
随着金温高铁开通,缙云迎来更多寻找乡愁者。 |
石头村里话家常。 |
核心提示:
乡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而生,又随着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时至今日,乡村难道只能当作被怀念的对象?
对此,丽水市委常委、缙云县委书记朱继坤给出了否定答案。在他看来,“乡愁”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游客的一种需求,它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舌尖上的味道,山涧的小溪,儿时的古居……这些乡愁旅游的重要元素,无不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如今,一个个乡愁旅游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一条条主题乡愁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让缙云这座浙西南小城找到了发展的新方向。
本报见习记者 项捷
县委报道组 朱映归 刘思佳
在最新开通的金温高铁路线图上,有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缙云。
这个浙西南腹地的山区县,或许已在不经意间,渗透到你的生活——
它有很高的颜值。你若是看过影视作品《花千骨》、《天龙八部》、《神雕侠侣》,会被里面绝美的场景所迷住——群山苍翠,异峰独起,如十里画廊,空灵得一如仙境,400部古装及武侠片曾在缙云取景拍摄;
它有浓郁的味道。一个喷香的梅干菜加肉烧饼,已经从缙云人的集体味蕾渐渐走向更大的世界,230多家缙云烧饼示范店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全年营业收入达7亿元,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阿联酋等地都飘出了烧饼味儿,成功地从村口迈进大都市,从路边摊走向品牌店。
它有时代的气息。这里有黄帝文化的千年脉动,也有在“互联网+”中转变的村民;这里有“石头巷子黄泥墙”的原生态乡村,也是一片民宿经济方兴未艾的新土地。
你若仔细观察,发生在缙云的故事,都指向同一个词语——“乡愁”。三年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一句文艺范儿的“记得住乡愁”不知让多少人眼前一亮、心绪难平;如今在缙云,乡愁可看可观、可触可感——2015年,缙云提出打造“乡愁旅游先行区”,要把无形的乡愁转变为发展的动力。
卖风景,
更要卖感觉
中国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厚的国家,在文学艺术里,乡愁早已成为一种意象经久不衰地出现——小时候,我们懵懂地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读书时,我们在脑海中描绘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闰土,哼着《故乡的云》……乡愁的种子,朦胧地在心里种下。
今日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仍然是未来中国的大趋势。但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是空间的拥挤、资源的短缺,还有环境的污染、文化的碰撞。于是,我们试图要去寻找精神的家园,寻回乡村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乡愁”引发的是全社会的共鸣。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在全人类的历史中,这两个终极问题,是乡愁的根本来源。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轩辕黄帝,相传轩辕黄帝统一天下后在缙云仙都鼎湖峰炼丹升天;《史记》记载,5000年前,黄帝缙云氏族南迁浙江缙云山一带,在此形成文化。
历史和传说,让乡愁在缙云有了载体。每逢清明节和九月九,仙都黄帝祠宇都会举行祭祀黄帝大典,恭读祭文、敬献三牲五谷、行祭祀舞,祭祀礼成后开展各类竞技活动、民间文艺表演……对于很多海外华侨来说,缙云不仅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寻根祭祖的圣地。
在最大范围内寻找共同点,除了共享的文化,还有才下舌尖、却上心尖的美食。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故乡与他乡的距离,缙云人在全国城市的版图上,开出一间间“缙云烧饼”,通过手手相传的技艺跋涉千里,将乡村的真诚迁移到城市,何尝不是一种乡愁的迁移——
“应显光”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烧饼哥开奥迪”的故事众人皆知。位于杭州文三路的“胖子烧饼”店店主应显光说,他依靠缙云烧饼,改良缙云烧饼,生意越做越红火,在杭州买了一套价值220万元的房子和两辆奥迪车;
48岁的赵一均是缙云名气响当当的烧饼师傅,还是当地“烧饼师傅”培训班的老师。这个培训费用全免的培训班,向所有缙云人开放,每期8天,除了传授缙云烧饼和本地小吃的制作技术外,还加授理论、策划、营销等多方面课程,为的是让更多缙云人致富,让缙云的美食走向更大的世界。
“再到缙云乡村来,请您用心去陶醉。”县风景旅游局负责人说,“以后我们的乡愁旅游,不仅有文化,有美食,更要卖感觉。”柯国华告诉记者,紧盯“乡愁旅游先行区”新目标,缙云正在重整“乡”味,升级提质之后,缙云乡村旅游将无死角,无盲区,无淡季。
这些即将“闪亮登场”的乡味包括:以黄帝文化为代表的乡村祭祀文化,以石墙石房为代表的缙云古民居文化,以“烧饼搭馄饨”为代表的当地饮食文化,以“梅干菜精神”为代表的拼搏乡风……
当前,以“乡愁”为核心,缙云提出了“三五九”新规划:到2017年年底,建成3个特色乡愁旅游示范区、5个主题乡愁旅游精品线路、9个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乡愁旅游示范点。
乡愁,
钉到游人心里
古语“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河阳村,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世代聚族而居。时间似乎在这稍作了停留,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村庄百年前的容貌,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去年除夕,当地朱姓家族举杯贺新年的画面,登上了央视羊年春晚,勾起全国亿万观众浓浓的思乡情怀。这段时间,村里正对1500余间古建筑和15个古祠堂、6个古庙宇进行全新规划包装。河阳管委会主任李德扬说,以“耕读文化”和“简廉立村”为灵魂,“江南深处,原来河阳”一定美得让你留下来。
行走在河阳,最深的感触就是变与不变。文翰公祠里,82岁的马子凤已经在此做管理员十年,空闲时,她专心地纳着千层底的布鞋,完全不被来往的人所打扰;11岁的朱琳坤,身上挂着河阳小学的校牌,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天真烂漫:“时常会有人来家里拍照,我没觉得会打扰我们的生活。反而觉得幸运,因为我生活在河阳。”
到河阳的游客,喜欢在镜头里记录下像马子凤一样生活于此的人们,他们在河阳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这个古村不可忘却的记忆。传承坚守和创新发展在这里并不矛盾,缙云的乡愁经济,就是要一锤钉到游人的心里。
鼎湖村距河阳村不远,在这儿有一家要排队预约的高端民宿“轩之缘客栈”。从客栈内点缀的装饰不难看出,店主朱旭培定是颇具文人风骨。一条大书桌横在一楼大厅,笔墨纸砚齐全。篆隶行草也好,山水人物也行,天马行空任你肆意挥毫。
这家四层的小楼里挂着各类书画作品,墨水的香气更是引来了北京、上海等外地游客,也不乏香港和台湾游客。
“客人就跟家人一样,我们就烧些家常土菜,二楼的客人想吃豆腐丸,三楼两个房间的客人要尝尝土鸡。”刚打扫完房间,老板娘又开始张罗午饭了。
丁树亮是一位普通的缙云青年,2014年携妻从杭州回乡创业,当起了“盘溪公社”网店的店主。网店一年营业额十余万元,卖的最好的是缙云土索面。“现如今的城里人越来越稀罕土玩意儿,越是乡土越是原始的东西越有卖点。”丁树亮笑着说,脸上毫不掩饰自豪之情。
杨梅酒、原生态自制豆腐乳、大名鼎鼎的姓王土面,制作工艺原始的土蜂蜜都成了丁树亮手中的卖点。“盘溪公社”不仅是乡村土货的中转站,在丁树亮的眼里,用全新的销售理念带动家乡的发展,这才是自己对乡愁的诠释。
乡愁不仅是寄托,更是一种创新、一种与时俱进、一种发展的希望。
故乡,
走出记忆深处
人的一生,家乡都是根的所在,无论生活于全世界何处,说着何种语言,过着何种生活方式,不忘的都是故乡的明月。乡愁,就在那,在背后,你所望得见的那座山。
缙云,山脉连绵,曾经,它阻挡了追赶城市的脚步,如今山里的故事,已是另一番景象。
北山村,全国著名淘宝村,赵礼勇在这里开出了天猫商城狂野者旗舰店。年近四十的他,10多年前到东阳、永康烤烧饼,2007年回乡做电子商务。
在他的记忆里,大山里的人,总有走出去的冲动,村里的人都往外跑,多是烧饼郎,有的在企业打工。2005年,村民吕振鸿带头在村里做了电子商务,这在村里掀起了一股波澜,2007年,在外打拼的村民逐年返乡,都开始做电商了。
“常年在外,心底总是有份牵挂,想家啊。后来听说村里做电商的氛围很好,政府经常来指导,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立马就回来了。偏远乡村也可以创造美好生活。”赵礼勇说。
年少在外闯荡,中年返乡创业,赵礼勇觉得,乡愁并不“愁”。“回到北山我就不愁了,更多的是想想村里建设的事。我们北山村没什么资源,现在大家腰包鼓了,都希望能把北山建设得更漂亮。让更多人知道北山村。”对此,赵礼勇充满信心。
海拔500米的户九村,存有70多幢黄泥房,近年来成了“山下人”的休闲胜地。
让村民施文龙念念不忘的,是一个有关番薯的故事——房前屋后种的都是番薯,村民加工成番薯片、番薯条,以前村里没人来,村民要挑着番薯条到县城卖;现在游客下山时,都会顺手带点走。每户村民一年能卖一两百斤。
“别看我们村子小,每天也有好多人来玩。最先发现美景的是摄影爱好者。”施文龙很自豪,“村口有20多棵枫树,都是二三百年的树龄。村内大多是黄泥房,村外绿野茫茫。”
和游客打交道多了,这位老农口中,也文绉绉地说着“春花、夏雾、秋枫、冬雪”。村里接下去要统一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他就开始留着墙板、墙签、墙锤、墙针,“这些老伙计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故乡还是那个故乡,因为有了乡愁的寄托,也有了不一样的未来。在北山,在户九,在缙云,我们期待乡愁讲述更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