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对错
越辩越明
刘雪松
刘雪松
快播案直播,百万人围观。然而人民日报与新华社一前一后两篇评论文章的观点争锋,在围观人群中引起的震荡程度,丝毫不亚于这场直播案件本身所产生的信息碰撞。
两大央媒的观点碰撞,显然是从“权利”的层面来展开的。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的评论,都不否认对于辩护者权利的尊重,但人民日报的观点认为,快播的辩护不配赢得掌声;而新华社的观点认为,就算你相信快播有罪,也要为这个团队精彩的辩词报以掌声。
新华社的评论中,“哪怕是‘狡辩的权利’”,是一种加重的语气。这是针对公诉人而言的,它约束的是司法机关的权力,是为被告一方界定更大的权利。而人民日报“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更加注重事实本身的是非。
快播案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尽然在于它涉及到几亿用户、涉及到涉嫌盗版和用户间对于色情传播与分享的暗自私欢,更涉及到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与法制滞后的现实之间,如何既匡扶正义、打击犯罪,又不伤害正义、阻碍技术创新发展的问题。
在这个关节点上,将新华社与人民日报观点相异的评论拿出来交锋,其积极意义,与这场快播案被诚意地拿出来直播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直播成为常态,观点的交锋也会成为常态。因为有争议,更易辩是非。给谁报以掌声,是这场判决未决之前,社会舆论天然的权利。这个权利,同样赋予了哪怕是被告,哪怕是“狡辩”的声音。允许有掌声,法治才能体现公正与公平,体现诚意与进步。
司法当然不允许被不同的声音所左右,不能为不同的掌声而摇摆。然而舆论,却应该尊重不同的声音,尊重不同的掌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围绕快播案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本身也是权利,也是值得尊重的。受众更应从中看到说话权利被尊重的进步。
真理越辩越明。快播案的是非对错本身如此,围观快播案的舆论观点,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