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公祠,
一个村庄的记忆
龙泉 陈小龙
龙泉 陈小龙
抵达龙泉大舍村时,阵雨已歇,天空渐晴。一行人正准备打听元公祠的去处,一个矮小且清瘦的老人迎了上来,听说来意后,热情地领着我们沿一条青石小路下去,进了一扇侧门。
我是从《龙泉县志》和《龙渊古迹寻踪》这些书籍中知道元公祠的。元公祠始建于何时,村民口口相传是南宋宁宗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
两位中年人正在专注地绘制壁画,并没留意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墙上画的两位人物端坐椅上,从服饰、头冠看应是官宦人家,老人介绍说画的是连元和他的夫人,也就是他们熟知并且供奉的连氏先人。准确地说连氏始祖于北宋元丰年间从福建浦城迁居于此,胼手砥足,垦荒辟地,继而耕读传家,延续至今。
我追问画画的艺人是否是本地村民,老人很自豪地点点头。民间向来藏龙卧虎。我对这些民间艺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尽管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等,在一些专业人士眼中都难登大雅之堂,却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那些宗祠、寺庙、戏台就是他们一显身手的所在。
连元和其夫人的脸部依然空着,我原本想一睹连元神采的,看来难以如愿了,只能留待下次。转念一想,相隔如此遥远,谁又曾见过连元的真容呢?画师也是凭自己的想象和喜好来构思自己心目中的古人,谁又能轻易断言像与不像?
元公祠的门额还是颇有气势的,为牌楼式砖石结构,有三层檐脊,横匾砖刻“元公祠”字样,下方分两行直刻“钦赐”“宋开禧紫金鱼袋朝散大夫”,透着一种幽远静穆的气息。门额上除了刻有花卉、祥云之类,还有一些图案无法辨识,同行者为此有何寓意猜测、议论不休,我倒觉得不必深究,其实文字已经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连元沐浴的浩荡皇恩和人生中曾有的辉煌。一个穷乡僻壤里的小山村能出这样一个显赫的人物,已是无上荣耀,自然希望能递代相承、荫及子孙。
环顾整个祠堂,一排排的柱子赫然入目,粗大、笔直,据说都取自本地出产的上等佳木,也只有大舍这样的古村才有这样的资源,才能物尽其用。这些木柱繁多却又不显杂乱,将祠内天井、戏台、回廊、厅堂间隔开来,却又浑然一体。
告别的时候,还有仁源古社(大禹庙)、金鳌殿、广居祠等古迹和众多的古宅来不及细看,以致我们在回程的路上一直感喟大舍何以能把元公祠这样的古迹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也许只有一个答案:大舍的村民是念旧的,懂得感恩先人。对天平山南麓这个青山耸翠、俊贤辈出的中国传统村落,我竟有了几分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