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

海洋二所“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毫厘海疆 科学界定

李家彪接待来访海洋二所的尼日利亚外宾 陈斯音 摄

  本报杭州1月8日讯 (记者 董颖 通讯员 陈斯音) 大陆架划界事关国家海洋主权权益、资源利益和国家安全,已成为全球沿海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作为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用科技的力量维护祖国的海疆主权。

  “我国从2000年就启动了大陆架划界项目,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是拓展海洋版图的最后一次机会,再加上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有相当部分存在划界争议,开展大陆架划界研究迫在眉睫。”李家彪告诉记者,大陆架划界区域位于全球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的洋陆过渡带,需要攻克一系列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

  “事关国家利益,再难也得上。”李家彪铿锵的话语,也代表着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心声。

  据统计,这个由李家彪带队的项目组,集中国内多学科技术人才上千人,投入大型调查船27艘,完成综合航次138个,测线达85万公里,历时2100多天,终于基本完成了划界所需的基础数据的收集。2012年,项目组完成的“中国东海大陆架划界方案”经由外交部提交至联合国。

  2014年,该项目获得了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这次又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这也是对项目团队大力创新的最好褒奖。

  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项目组先后创立了弧后盆地大陆架划界地质理论,揭示了边缘海扩张、迁移和演化规律,建立了3大类20亚类全球大陆架划界地质模型。通过研究,项目团队有效解决了复杂地貌条件下大陆架外部界限点的确定问题,修正了声波折射造成的信号失真,攻克了“假地形”改正的国际难题。

  项目团队还研制了多功能海底地震仪等地壳深部探测的系列成套设备,解决了大陆架划界洋陆过渡边界的精确测量难题。通过整合大陆架划界数据,建设了大陆架划界分析与决策信息系统,高精度融合处理了我国建国以来200万公里海量实测地质地球物理基础数据,为我国大陆架划界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项目成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主席阿沃斯卡教授评价:中国大陆架划界技术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凭借项目建立的划界模型与系统,中国的权益在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一些划界案中得到保障。某国在划界案中申请面积为74万平方公里,经我国提出异议后,委员会核准给他们的面积仅为30万平方公里。“如果我国没有掌握划界技术,就口说无凭了。”海洋二所科技处处长黎明碧对此感触颇深。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7 毫厘海疆 科学界定 2016-01-09 4310586 2 2016年01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