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时代变迁,科学不改初心

  李文芳

  这一天,荣耀属于我国所有科研工作者。新年伊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脚步坚定地迈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期待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一刻,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一一揭晓,获奖的295个项目以及它们背后的科学家,将被永久定格,写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功劳簿上。

  这个时代,属于创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将创新驱动作为浙江发展的核心战略,并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工作者作为一群屹立于科技创新最前沿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一线,将最美的青春留给创新,也留给这个时代。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一刻荣誉的背后,凝聚了多少科研工作者的毕生心血。浙江大学郑树森、李兰娟夫妇,在多少个深夜里,不是在手术台工作,就是在实验室讨论,带领团队攻关30多年,让无数终末期肝病患者看到生的希望;浙江大学徐世烺,针对混凝土断裂事故等问题,在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研究三十载,他所研究的“双K断裂理论应用”如今被称为该领域的“方法学”,让又硬又脆的混凝土在该理论基础上变得又韧又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72岁的姚海根作为我省第一批“南繁”育种研究者,40多年里像候鸟一样冬去春归,坚持稻作“南繁北育”,为我省晚粳稻品种量质齐升呕心沥血……

  年复一年,每天踏碎晨露,迎送晚霞,这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常态。竺可桢先生曾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正是这种对科技事业的专情,才能使他们耐得住寂寞、拒绝得了浮躁,在科研岗位上获得突破,让科技为人类带来进步和福祉。

  在中国科技最高荣誉的榜单上,人们记住了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王选、金怡濂、刘东生……这些名字成为激励一批批中国科技人才锐意进取、不竭创新的飘扬旗帜,也必将成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新征程上璀璨的航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研究,没有捷径。这条路上,不仅要有科学家严谨执着的科学精神支撑,更要有强大的科研资金作为支持。以我省“十二五”期间为例,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1.78%提高到2.26%。“十二五”期间我省组织实施的十大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在电动汽车、新药创制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站在浙江发展的新起点上,省委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把创造澎湃的发展新动力作为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经济体制创新,充分释放有效需求新潜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省科技厅编制的《浙江省“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中提出,下一个五年,我省将以一流人才支撑产业和技术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在信息经济、作物育种、环境与健康等领域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促进创新、创新促进发展。

  此刻,对全省科研工作者来说,新的科研征程将再度起航,唯有科学的初心不变,创新才能百尺竿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时代变迁,科学不改初心 2016-01-09 4310682 2 2016年01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