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聚焦

发展主战场,干部忙什么

——2016年首个工作周背后的故事

北仑区组织党员干部进村、进企业,走亲连心倾听民声,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索向鲁 王君斐 董琳 摄
1月1日上午,天台南屏乡党委副书记洪一走访困难群众。

  核心提示:

  2016年的首个工作周已启幕。“十三五”开局之年伊始,干部在忙些什么,群众们最为关注。看工程、访民情、守岗位,“每逢佳节常相见”的新闻报道,已令干部的新年第一站不再神秘。但期待解答的疑问还有很多:干部走访群众的名单如何拟定?项目工地中,干部的“存在感”从何而来?一声问候、一次视察、一日值守,究竟是“货真价实”,还是“流于形式”?跟随2016年我省多地干部的第一行足迹,记者探访这些忙碌背影之后的故事。

  记者 丁谨之

  通讯员 徐平 赵方正 卢江丽

  1月4日上午,我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11个地市同时举行,本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614个,总投资达6652亿元,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到场。其实,早在1月1日,许多干部便已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元旦上午8时,天台南屏乡党委副书记洪一就上岗了。轻轻掩上家门,生怕吵醒熟睡中的妻子。原本喧闹的早餐街显得有些静默,习惯早起的摊贩仍沉浸在跨年的甜梦中。

  驶过好几个巷口,洪一才买到了2016年第一份早餐。几分钟草草解决,他便踩下油门,向下汤村方向驶去。40分钟车程后,他就将“按图索骥”,走访山村里的困难群众。“平时也常去走访,但在新年头天问声好,感觉会不一样。”他说。

  此时,160多公里外,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的大队长胡朝霞,敲开了73岁老支书王仕宏的家门;杭州下城区天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永兵,刚拔下吊针,又出现在戒坛寺巷18幢检查“平改坡”工程的施工现场。

  问候声中,倾注爱民如子的情怀,工程一线,彰显勇于担当的精神。“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这些党员干部,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开启2016的干事创业征程。

  看工程,

  尘灰满面

  北仑区发改局副局长史海辉,将自己新年工作的第一站,瞄准了宁波穿山港铁路支线的工程现场。对这里,他并不陌生。年前和元旦假期,这片场地一直令他心心念念,视察次数也已无法数清。

  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大项目中,北仑区本级共有9个项目,其中包括5个总投资达20亿以上的重特大项目,宁波穿山港铁路支线工程也在其列。

  尽管并非土木工程专业“出身”,但多年的工作经验,赋予了他对潜在问题的精准预判力。“工程初期,我最担心的是工棚搭建可能引发的问题,如工程车带来的大量扬尘、噪音污染、村道阻塞等。”史海辉一一列出的问题,大多与民生有关。

  项目施工主场,不同层级的干部,各尽其职。

  “区级干部是座桥梁。”史海辉说。大项目的工期中,当地政府与施工单位能否顺畅沟通,关乎工程能否按计划顺利推进。他坦言,街道(乡、镇)干部虽能及时发现施工导致的问题,却难与施工单位直接沟通。“特别是大型施工单位,更需要区级干部出面协调。”他说。

  新年伊始,史海辉“紧盯”的宁波穿山港铁路项目,正线长约29.29公里,横跨北仑区南北,施工用地分属4个街道(乡、镇)。“这类地域跨度较大的工程中,更需要区级干部从中协调。”在他看来,区级干部就该靠前指挥,及时解决难题、破除瓶颈。

  “当然,基层干部在征地拆迁、政策处理和社会维稳中,也不可取代。”史海辉总结说,区级干部的优势在于与大型施工单位的沟通,街道(乡、镇)干部则是与老百姓对话的一把好手。“基层群众讲的是情面,他们出马,群众更‘买账’。”

  花木移植、水电架线、矛盾调解……在各级干部的努力下,2011年来,北仑每年推进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达10个以上,5年累计开工2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16个,建成14个。

  2016年的冲锋号已经吹响:金台铁路将使仙居告别不通铁路的历史,我省首个水利PPP项目每年将获得防洪效益5000万元……紧锣密鼓的项目工地上,干部们夙兴夜寐,多方协调,回应着群众的期盼,聚合“十三五”的发展力量,在新年的工作笔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访民情,

  两脚沾泥

  尽管出了太阳,但大山里的下汤村仍有几分寒意。洪一跺了跺脚,推开了汤岳礼的家门。

  58岁的汤岳礼,是位独居老人。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不仅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还使他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得知情况后,洪一主动与他结对,并帮他申请低保补助。

  “最近过得怎么样?还少些什么?”在洪一的悉心问询下,汤岳礼将烦恼一一道出:病症无法确诊,补助入不敷出……将声声入耳的民生疾苦写入工作笔记,洪一又将200元现金塞到汤岳礼手中。

  节日里,少不了干部们走访困难群众的身影。但走访名单如何出炉?走访中发现的民生难题怎样解决?却少有人知。

  尽管我省目前已是全国扶贫标准最高的省份,但距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依然存在不小差距。这更需要基层干部走实访贫问苦的路途,为贫困群众带去致富的希望之光。

  “是不是只走访自己的结对户?”面对记者的提问,洪一连连摆手,从公文包中掏出一张列有10户困难群众的名单,其家庭详情、困难原因、帮扶措施及落实情况等条目明晰。“去年年初,村里就定下了。”洪一说。

  2015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到2015年底基本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贫困现象”的决策,并将其纳入2015年省政府民生十方面实事。经过摸排和讨论,下汤村将10户“4600元线”以下的群众列为村重点走访对象。“目前,这10户已全部脱贫,但我们会跟踪走访,防止返贫。”下汤村村支部书记高华说。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所以干部就应该到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生活困难的地方去,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日暮时,洪一终于完成了走访。在村监会主任汤定礼家蹭了一碗玉米粥,他便又马不停蹄地召集村两委干部开会商讨。“不能错误地认为送点米面就等于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还得多想办法为他们‘造血’!”翻看着走访日记,洪一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我们可以考虑借助村文化礼堂、南屏公路的建设,多为贫困户创造就近的工作机会。”

  帮扶会议,是每次走访后的“压轴戏”。这里不仅汇聚民情民意,也探讨各类创新帮扶的政策。2016年,在南屏乡全域建成3A级景区的基础上,洪一为下汤村定下“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目标。

  “南屏乡缺少开阔地,而下汤村地势平坦,刚好可以考虑建个停车场。”在洪一看来,只有打造新产业,才能让村民真正远离贫困。“眼光要放长远些,未来可以在停车场进行游客分流,有了游客就有了市场,发展农家乐不再是梦。”洪一说。

  横亘的大山间、崎岖的路途上,基层干部跋山涉水,为记录百姓所思所盼,为带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也展现奔向全面小康的浙江信念。

  值班日,

  绝不清闲

  当领导干部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节假日尤其要自觉坚守岗位,这也是一种规矩。

  在很多干部元旦假期的时间表中,“值班”是个常见词。但干部值班时,在做些什么?不少群众有这样的误解:干部值班大概是坐在办公桌前,一杯清茶、一台电脑,浏览网页打发时光,到点就签到走人。对此,武康派出所副所长顾旭辉用一组数字作答:元旦小长假中,武康派出所的日均接警数达60起。“你说,我们值班闲不闲?”他反问。

  听取巡逻警员汇报、及时发布指令、全面协调处理警情……24小时的值班日中,这些都是顾旭辉的肩挑的职责。

  1月2日上午10时,接到“疑似有传销组织”的报警后,顾旭辉迅速下达数道指令:报案警员原地待命,控制现场;周边路段的10名民警立刻前往支援;联系定点锁匠,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他还通知工商、民政等部门协同参与后续的调查、处理。

  “合理调配人员,选择最佳处置方法,联动多部门协作,这正是干部值班的意义所在。”顾旭辉说。

  最终,民警端掉了名为“天狮”的传销团伙,并将被解救人员送上了返乡的列车。每道指令的下达与执行,环环相扣的部门协作,都离不开值班干部的坚守。

  网络论坛的留言板中,常有人发问,值班忙碌的,是不是只有民警、交警、医生等特殊人员?乡镇干部的值班生活是什么情景?

  “喋喋不休”的对讲机,讲述顾旭辉值班日里的紧张忙碌。手机通话记录中的村民来电,则为禹越镇栖湖村“第一书记”陆咏虎的不停奔波作证。

  早晨6时许,接到村民反映水渠堵塞的来电,陆咏虎立刻联系村干部,赶赴现场,清除淤泥。因公共垃圾桶离家门太近而产生的纠纷,因新修村道占用自留地而引发的矛盾,陆咏虎一个个上门调解。

  他的新年第一站不是那些有亮点、有“噱头”的地方,却选择了困难大、问题复杂的基层。“走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诉求,对开展全年的工作很有帮助。”陆咏虎说。

  走访群众、视察项目、值班坚守……2016年的扉页中,我省干部留下第一串足迹。循环往复的工作,内容多有相似,但当我们走近他们、解读他们,探求他们扎根基层背后的真情意,不难看出从严从实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不减热忱。

  > 网友评论

  网友正道沧桑(28岁,高校团委干部):新年第一站,干部应该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中间去。走近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了解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走访要带着感情,不能只送钱送物,更要考虑长远,多为群众想想增收致富的方法。

  网友潘多拉(35岁,海归创业者):回国后,常常在元旦的新闻报道中,看到不少相近的镜头:领导视察工程现场、走访困难群众、慰问劳动者,希望他们不是走个形式,能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相关部门也应建立监督机制,督促干部办好事、办实事。

  网友何以花开(30岁,外企白领):近几年,干部作风比以前好了很多,过节坚守岗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希望这种作风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上行下效,工作更自觉、更主动,让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

  网友月半弯(38岁,社区工作者):大工程大项目往往是领导干部新年关注的重点,但我希望他们也能多往下看,不仅看亮点,更关注基层,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矛盾问题。

  网友咚咚锵(32岁,中学教师):节后上班第一天将做什么,该做什么?是摆在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前的新年“第一考”,很多双眼睛都在看着,千万别考砸了。

  网友恍然一梦(40岁,乡镇公务员):每年这个时候,总能在报纸上看到媒体记者到政府机关暗访,也有一些没有走出“过节状态”的机关干部被曝光,对自己是一种警醒,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松懈。

  网友天街小雨(38岁,律师事务所行政人员):干工作,应该讲求“高效”。只有高效率,才能高效益。否则不但增加行政运行成本,还会耽误别人的时间。因此,节后上班,不管是公务人员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应该快速紧张起来,快节奏,高效率地安排好各项工作,赢得先机、把握主动,始终跑在时间的前面,抢在别人的前头,以“高效”运转,实现跨越赶超,获取最大利益。

  网友咖啡牛奶不加糖(26岁,自由职业者):习大大都说了,他比较欣赏“蛮拼”的干部。我觉得不管第一天、第一周还是第一个月,也不管具体做啥工作,大家都拿出这种工作劲头来,不愁有什么事情做不好。

  网友迎风翱翔(30岁,淘宝店主):我们做生意的,讲究新年来个“开门红”,我想,政府工作也应该是同个道理。新年除了必要的休息,政府工作人员应该甩开膀子干起来,无论去哪儿都行,关键是得拎起精气神!

  网友双子星座(66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新年第一站是一种导向。领导干部去了哪里,不仅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老百姓想知道的。如果领导干部在年初就选择深入基层、一线,对广大政府工作人员无疑是正向引导。有了好开头,就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聚焦 00020 发展主战场,干部忙什么 2016-01-07 浙江日报2016-01-0700008;浙江日报2016-01-0700007;浙江日报2016-01-0700011;4231308;4241194;4206350 2 2016年0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