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景宁 文化引领铺新路
畲乡科学发展写新篇

  文化引领铺新路

  畲乡科学发展写新篇

  文/雷沈英 叶尚蓉

  屋檐上凤凰傲立,木窗中凤凰展翅……深秋,景宁畲族自治县千峡湖畔的凤凰古镇,工人们挥汗如雨,正加紧对古镇房屋外立面进行装修。作为畲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数以万计的各色形态凤凰在这占地261亩的古城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对畲族文化的运用与发展,这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景宁积极探索文化引领发展新路径,坚定“让文化走进生活、让发展留下文化烙印”的理念,着力推进畲族文化有形化、项目化、精品化,不断实现民族风情向“金山银山”转化。

  “畲族文化是聚宝盆,是新常态下引领畲乡发展的不竭动力。”景宁县委主要领导表示,围绕建设中国畲乡、小县名城,景宁将畲族文化作为发展的内生驱动力,着力打造畲族文化总部,构筑起畲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乡愁入城,最美是老家重生

  对于游客来说,一下高速,摇下车窗,慢行于城市街道,一路上青砖黛瓦的街道立面,一湾鹤溪河上的“七色廊桥”……映入眼帘的是处处可见的畲之韵味,满目的畲家乡愁。

  如果说城市主干道上的乡愁是扑面而来,那么在路边、河边、城边……更多是不经意间的老城韵味。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族记忆、乡土风情正被悄然地挖掘和再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细节,呈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景宁县城,俨然成了一个畲族文化主题公园。

  告别千城一面,景宁以文化为引领,沿山建廓,绕山为城,将畲族凤凰图腾付诸城市建设实践,不断提升山区新型城镇化水平,“中国畲乡、小县名城”日益彰显,“凤凰山城”这座丽水首个“最美县城”正成为畲乡风情旅游的新品牌。

  “早上游览入城公园、中国畲族博物馆,下午漫步城郊畲村,晚上欣赏《印象山哈》,在县城就可以安排出一条精致的线路。”景宁畲乡旅行社负责人李青宗说,“凤凰山城”爆发出的“美丽效应”,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城市变景区,婚纱摄影师柳礼江对此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光是县城受欢迎的取景点就有二十几个,而且每年都在增加。”山城摇身一变成为理想的摄影基地,在他的相机里,每一组照片都留下了景宁城乡的光影。

  “景宁把县城当做一个大景区建设,是立足特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景宁建设局负责人说,在新型城镇化格局下,只有挖掘独有的核心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也才能形成“乡愁业态”。

文化成景,最念是乡村味道

  大张坑村仅有248人,是浙南著名的畲族革命老村。头枕“草鱼塘”省级森林公园,有着深厚的畲族革命文化,但畲民却未曾得到裨益,长期以竹木采伐及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现在,这里正发生着变化。夜幕降临,村中房檐上亮起了一串串火红灯笼,与白天的清新古朴相比,俨然画上了“红妆”,标注出其独有的一面。以“红寨”为主题,主打“红色文化经济”,“夜游大张坑”成了这个小畲村的另一张个性名片。

  火红的文化,红火了山村。“让游客能够体验红色革命时代、公社时代的生活。”大张坑村党支部书记雷丽勋说,今年村里办起“红寨公社”,在“十一”黄金周就接待游客2000多人,给他们带来了转型发展的信心。

  像大张坑一样,在景宁,一个畲村就是一个景区。近年来,景宁累计整合各类资金5亿余元,打造出“古村石寨深垟、神奇畲寨李宝、田园人家伏叶、溪畔古韵雁溪”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并在60平方公里的环敕木山畲族聚居区,根据每个畲寨不同的文化底蕴,一村一主题重点打造10个“千年山哈寨”。

  文化释放的力量,在乡村演化为村民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复兴的畲族农耕、原味改造村寨、复活的畲族手工艺,这些民族记忆中的味道,正活脱脱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也让昔日与山为伴、与牛为舞的畲民尝到了“文化变现”的实惠。

  这些天,东坑镇章坑村的村民又为一年一度的尝新节忙碌开了,这个承袭于传统的节日也成了美丽乡村自我推销的最佳平台。“最重要的是把全村村民都动员起来了,连在外创业的都会回来。”村党支部书记章大隆说。

  “马坑的爱情节、章坑村的尝新节、汤北村的汤夫人节、深垟村的药膳节,全镇的万余干部群众都参与其中。”在东坑镇党委书记何向平看来,自筹自办的乡村文化节庆的兴起,更是村民们对集体记忆、乡村味道的共同坚守。

以文兴业,最忆是乡音未改

  每逢周末,在景宁畲族文化中心的演艺剧场,《印象山哈》如约而至,这部脱胎于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剧目《千年山哈》的畲族舞蹈诗,已然撑起了景宁文化夜生活,成了畲乡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打造文化精品,不止于此。连日来,来自景宁、上海、广西的40多位演员正紧张排练,一台讲述畲族母亲养育汉族女儿,并通过辛勤劳作制作出金奖惠明茶的传奇故事——音乐剧《畲娘》,将代表畲族征战明年9月份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赋予《畲娘》的使命,不仅仅是争金夺银,“更是要通过一系列文化精品的创作和培育,让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活起来,实现畲族文化产业化。”景宁文广新局负责人说,近年来,景宁逐步形成一批精品团队、一批精品项目、一批精品剧目,文艺精品成为畲乡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筑起文化高地,塑造文化高峰。据了解,接下来景宁将重点打造“一秀两剧”,编排推出“畲乡霓裳”服饰秀,完成参加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音乐剧创编和畲族旅游精品剧《印象山哈》提升。

  文化释放的力量,点燃了山城群众的创业热情。今年4月,将鸬鹚乡的老粮站“腾笼换鸟”改造后,夏建勇的“畲之味”有了自己的标准化厂房,产能迅速扩大。搭上“电商换市”的东风,畲族乌米饭走出了山门卖向全国各地,仅半年销售额就达到了500多万元。

  “民族文化有发掘不尽的宝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普通的传统畲家食品做成文化精品。”畲之味负责人夏建勇说,他们瞄准了饮食乌米饭,研发系列产品,并结合社会需求让畲族饮食有了更多的时尚。

  据了解,景宁文化企业共有60余家,从服饰生产到竹木制品加工,从陶艺设计到畲族饮食……粗放型的山区农林产业释放出了新的活力,牵手工商资本,烙上文化印记。把民族文化作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功能,不断放大。

  文化引领,推动了产业集聚效应。在景宁县城人民南路,散落于全县的13家金奖惠明茶企集聚茶叶一条街,统一品牌,古朴装饰,昔日清静的街道如今热闹了起来。“既是集中展示平台,也是一个比拼的擂台,更是我们茶文化的新中心。”景宁香雨有机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何伟东说,集聚带来了丰厚的回馈,今年以来,企业已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

生活文化,最乐是幸福有我

  日前,景宁县城的红军颂农村文化艺术团来到鸬鹚乡鸬鹚村,为这里的村民们送上了连轴好戏,让村民大呼过瘾。“这可是‘淘’来的好戏,现在村民们想看什么,我们在文化菜单上都基本能点到。”鸬鹚村党支部书记柳贤成得意地说。

  描摹幸福文化,景宁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创新推出“文化淘宝”、“文化项目申报答辩制”等系列服务新机制,通过建立“文化菜单”,让群众自主点单,满足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激发全社会自觉参与、弘扬文化、做文化主人的积极性,实现文化内生式发展。

  为了实现“有文可淘”,满足乡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景宁文化部门推出了系列化的“淘宝菜单”,详列统一提供的“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器材补助”“免费培训”“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影下乡”等相关服务内容,供乡村群众点单淘选。

  “最重要的是零门槛,大家都能参与其中,都能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那盘菜。”景宁快乐广场舞蹈队沈小健说,像他们一样的文娱团体,在景宁就有三百多个,活跃于城乡,成为畲乡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如今,幸福文化更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发展。沿着县城,一路向北,一条临溪而建的滨水休闲“绿道”,把县城与大均“畲乡之窗”国家4A级景区连为一体,原本冷清的公路串起了城乡,焕发出新的生机。

  “按照民族传统风格构筑慢生活系统,既能匹配景宁群众的骑行热,也让群众有了个新的文化生活新去处。”景宁水利局负责人介绍说,“绿道”既是文化生活带,也将孕育出一条新的经济走廊,一经推出就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链接

  畲族文化是景宁最大的标识,也是加快发展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新时期,景宁县探索践行“文化引领”的山区民族县文化发展新路径,对文化进行全新的定位,就是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未来、抓发展的理念,把发展文化摆上战略性、全局性位置。

  景宁将着力提升区域文化精神,大力弘扬畲族忠勇精神,打造“中国畲族精神家园”。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畲族服饰的日常化,畲族产品的礼品化,历史民俗的有形化,畲族传统的体验化等,不断推进畲族文化显性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图片由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广新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景宁 文化引领铺新路
畲乡科学发展写新篇
2015-12-29 浙江日报2015-12-2900007;浙江日报2015-12-2900006;浙江日报2015-12-2900009;浙江日报2015-12-2900010;浙江日报2015-12-2900012;浙江日报2015-12-2900016;浙江日报2015-12-2900014;浙江日报2015-12-2900025;浙江日报2015-12-2900024;浙江日报2015-12-2900026;浙江日报2015-12-2900031 2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