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从“路边摊”到“示范店”

缙云:打赢扶贫攻坚战 闯出富民特色路

  一个烧饼“三个家家” 精准扶贫十大方法

  :打赢扶贫攻坚战 闯出富民特色路

  文/图 缙云县委报道组

  缙云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75%以上,全年95%以上天气优良,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获评“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

  近年来,缙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省委开展“摘帽”欠发达行动,缙云借势发力,带领群众朝着“绿富美”奔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如何帮扶低收入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何落实“补齐短板,一个不少”,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奔小康?

  如何让更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更有获得感,推进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

  缙云县立足实际,挖掘潜在优势,把精准扶贫的“规划图”“民生图”变成“施工图”“效果图”。2014年,注重“私人订制”,出台“一个烧饼三个家家”等18个促农增收政策,为农民搭建“创客”平台;2015年,以点带面出台“精准扶贫十法”,实施低收入农户“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等扶贫机制。不仅全面消除了“4600元以下农户”贫困现象,还在全县掀起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如今,缙云有5000人开办农家乐和民宿,6000人在国内外开出烧饼示范店,7000名农村青年网上创业,2万带锯床销售人员走全国,4万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做来料加工,5万虾农闯两广……

从“路边摊”到“示范店”

缙云烧饼打造美丽业态

  “一天营业额能有2000元呢!”说起眼下的烧饼生意,53岁的李美英喜笑颜开。曾经因家庭缺失劳力而致贫的她,去年参加了烧饼师傅培训,并在杭州下沙开了一家缙云烧饼示范店。

  “到杭州开店前,负债5万元,现在还清了,略有盈余”,李阿姨说,收入稳定了,把丈夫也接到了杭州,方便照顾和就医。而最让李阿姨惊喜的是,今年还拿到了1万元示范店补贴。

  低投入,低风险;只要肯吃苦,钱就能多赚。缙云将烧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举措之一,先后成立了“烧饼办”,开设了“烧饼班”,举办了“烧饼节”,制作了“烧饼书”,组织了“烧饼展”,全面推动“缙云烧饼”产业品牌化建设。

  短短两年时间,以“烧饼”为代表的缙云小吃产业一鸣惊人,持续走红。进都市,登央视,闯世界,230多家示范店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以及加拿大多伦多、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米兰、阿联酋迪拜等地。昔日农家填饱肚子的一只小烧饼,从街头小摊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全国典范。最新统计,今年缙云烧饼营业收入突破7亿元。

  “一业兴则百业兴”。随着缙云烧饼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浙江名小吃”“中华名小吃”,其连锁店快速壮大,烧饼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10月20日,位于仙都景区的缙云烧饼总店建成并投入营业,为推动品牌建设、制作技艺展示、文化挖掘提供了崭新平台。

  “金黄的烧饼携手传统小吃,追的是绿富美,美美美美美”,最近一首缙云青年编创的呆萌版《缙云小烧饼》刷爆朋友圈。

  “绿色种植培育基地,只求好原料”,如今,在缙云当地已有菜干销售企业3家,出售陶土内胆企业3家,烧饼桶专营企业7家。

从“守金山”到“抱金山”

农家乐致富乐翻农家

  小桥流水,鹅卵石铺就的过道,粉墙黛瓦掩映在火红的枫叶丛中。不远处,水清岸绿,青山如黛,成群的白鹭在好溪上空翩翩起舞。如今,这样的景象在缙云随处可见。

  近年来,缙云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五清”等组合拳,全面优化“美丽经济”硬环境,力求美丽生态与美丽经济的同频共振、“两翼齐飞”。

  不仅如此,缙云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及民宿经济发展。2014年起,每年安排农家乐发展专项资金,并在全市率先成立县、乡、村三级农家乐协会及农家乐星级等级评定评审委员会,进行常态化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农家乐“无序向有序、个体向集群、低端向高端、同质向特色”四大转变。

  “国庆假期,天天客满,生意最好一天营业额接近5万元。”眼看着元旦假期将至,老板娘郑爱娥又忙碌起来。郑爱娥原本只是仙都下洋村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得益于缙云县出台的《关于提升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她不仅参加了免费教育培训、得到了资金补助,最近还提交了二星级农家乐的评定申请。郑爱娥说,如果通过政府的评定,她能获得1万元星级奖励。

  为实现农家乐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和民宿经济新发展,缙云充分利用特色村庄的优势资源、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包括3个特色乡愁旅游示范区、5个主题乡愁旅游精品线路、9个乡愁旅游示范点的“三五九”乡村旅游发展大格局,全力打造“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

  目前,缙云县以家庭式小型农家乐为载体的“家家乐”经营户达280家,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78个,从业人员5450人,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21个。2015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20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2亿元,同比增长33%。

从“小创客”到“大创业”

电子商务掀起创业热潮

  “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再次走进缙云县北山村,设计独特的标识格外显眼。村中广场整治一新,石头墙黄泥墙上点缀着活泼的电商元素,佐以精致的宣传栏,小山村和时代元素完美相融。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以来,北山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村貌整治、道路绿化、8G光纤拉设,到国网缙云县供电公司对北山村进行电力增容,实施低压线路架空改入地工程,初步实现“景中无线,境中无杆”,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园、规划30亩的仓储物流基地,中国“户外·淘宝第一村”建设可期。

  对此,北山村老村长吕周雄用数据说大变化:全村940余户村民,2006年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的占近70%,人均收入3311元。到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到达了1.39万元。

  “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富起来,让更多的本地产品卖出去”,从这一为民理念出发,缙云县推出了“家家店”增收法,即“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方便农村“家家户户”触网创业、发家致富。

  立足生态、区位和产业优势,缙云当好“农创客”的“娘家人”,通过政策引导、平台聚集、培训扶持、品牌打造等措施,构建“平台+县级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点”网络体系,建成全市首个集培训、见习、运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家家店”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园。

  数据显示,目前缙云已有3000多家各类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网店,从事与农村电子商务有关产业的群众近2万人,1~11月份全县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8.9亿元,增幅31%;预计全年将突破10亿元,稳居全市首位。

从“小苗头”到“大舞台”

来料加工创造美好生活

  在缙云县胡源乡飞鹰来料加工基地,41岁的章映方跟几位工人正忙着搬运货物,加工厂里几十台数控缝纫机“哒哒哒”响成一片,一块块布料在女工们熟练地来回滑动下,做成了前襟或袖子。

  “今年已经发放来料加工费160多万元。”章映方原本也是一位低收入农户,年轻时在外打工“只够填饱肚子”。2010年,他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来料加工培训班,拿到了贴息贷款,办起了来料加工基地。

  周雪佳,胡村村民,原本家庭因病致贫。2013年开始,她到章映方的基地做来料加工,生活大为改善。“现在基本上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资,收入稳定。”而和她一起依靠来料加工脱贫增收的有80多位村民和残障人士。

  近年来,缙云县始终坚持“环境最优化、基地品牌化、市场前沿化、发展持续化”,出台促进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政策,创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加工基地模式,推动了一批加工点集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变被动承揽为主动设计,变加工产品为生产产品,变单一产品为产业链,变依托市场为开拓市场,促进来料加工业量的扩张、质的提升。

  目前,缙云以来料加工为载体的“家家做”已拥有经纪人373人,加工队伍4.1万人,其中依托来料加工增收的低收入农民有1.3万人。仅2015年,累计开展来料加工培训475期,参训人数1万余人,预计实现加工费发放2.8亿元,居全市第一。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缙云:打赢扶贫攻坚战 闯出富民特色路 2015-12-29 浙江日报2015-12-2900006;浙江日报2015-12-2900009;浙江日报2015-12-2900011;浙江日报2015-12-2900019;浙江日报2015-12-2900025;浙江日报2015-12-2900027 2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