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新农人:
多元主体中的生力军

  核心提示:新农人是现今农民中的一个新兴群体。他们回归乡村,采用了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不是为了追逐短期的利润,而是能够专心地做一份事业,同时也伴随着回归自然的追求。在中国农村转型的重要历史时刻,新农人们肩负着传播新文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需要将自己连同新文明的基因真正融入“三农”。

  新农人,正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什么是新农人?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新”来认识和定义他们,即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农民的新群体”,是说新农人是现今农民中的一个新兴群体,他们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以此为业;“农业的新业态”,是指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采用了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对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并非偶尔为之,而是使之成为新的业态;“农村的新细胞”,是指他们以农村为自己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从而事实上成为农村社会经济“肌体”的新“细胞”。

  多样化的人群结构

  新农人的构成是多样化的。其中,有本地农村人口,有外出一段时间的返乡者,也有大量的外来者,他们或来自外乡,或来自城市,其中较多的人具有其他职业背景,尤其包括了一批新知青等。

  在当前条件下,新农人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协会等为组织载体。反之,并非所有这些组织形式都可以称之为新农人,区分的标准在于他们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需要指出,在农村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的网商,就是新农人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新农人群体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尚不清晰。比如,据2013年6月,农业部官方披露的数据,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这个数据的口径是仅统计了拥有农村户籍的人兴办的家庭农场,城镇居民通过种种方式来农村兴办的家庭农场未包括在内。然而,通过这些零散的数据、媒体的报道和对实际生活的大量观察,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个群体至少应该已达几十万、乃至上百万量级,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确定无疑地感觉到,新农人正在越来越多地涌现。

  这边,全国有两亿多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堪称最优的农村人口离开了土地、离开了乡村,留守人口成了由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构成的所谓“386199部队”;那边,却有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反向回流,来到农村、以新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值得我们观察的是:新农人有没有可能继屯垦戍边、知青下乡后,形成农民群体受外来人口注入而结构显著变化的“第三次浪潮”?对此,我个人持积极看法。在“谁来种地?”成为严峻社会问题的当今中国,“新农人现象”不能不令人瞩目。

  市场化的思维方式

  在个人择业空间已大大拓宽的今天,新农人之所以自主选择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业,往往带有自己的事业动机。他们无论是选择自主创业、还是选择加入某个创业团队,只要能稳定下来,不改行、不放弃,一般都契合了自己的事业追求和事业规划。有了事业动机为基础,会让他们面对从业过程的跌宕起伏时,能拥有不同于其前辈和传统农人的心理支柱和实际表现。

  这里指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更是指新农人以新的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具有区别于传统的新理念、新看法和转化为行动的新能力,这是让他们之所以成其为新农人的文化根据。据此,他们标新立异,继往开来,以自己之“新”去面对传统,用行动去改变传统。他们中的城里人和返乡者自主选择以农为业,其行为动机中还往往伴随着回归自然的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负面作用,让他们憧憬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并以实际行动将自己的这种生活追求与事业结为一体。

  新农人生活在市场化的今天,拥有当年军垦人和知青不可比拟的市场意识。他们明白自己新农人事业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他们希望在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经营领域,去找到一片蓝海市场。他们往往是想用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在市场活动中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是新农人选择以农为业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有时甚至是令他们最后下定决心的那块关键性的砝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意味着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扶持不可能仅仅是短期的权宜之计;农村留守人口的现状、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须经一个长期的过程才可改变,在这种国情条件下,“新农人现象”应运而生,也将成为一个相对长期的现象存在下去。

  信息化的行为特征

  对新农人现象,目前人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短暂的逃离”,是“百度百科”对新农人的解释中出现的一个说法:“新农人则是一种逃离情绪,逃离污染,逃离喧嚣,逃离做作,逃离拘束,逃离繁琐…… 新农人在小资之后产生,是因为厌倦。新农人有别与传统农人,不是彻底的乡土气,只是短暂的逃离,是农人生活的都市版”。

  而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旗帜性人物石嫣,在她题为《俺在村里住》的一篇博客中,特意用醒目的黑体字,开篇铭志这样抒怀她的25人的新知青团队:“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不再是别人看起来的好和坏,不是追逐短期的目标,而是能够专心地做一份事业。”所以,在别人看来是“短暂的逃离”,可他们自己并不认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是“短暂”,而是他们这些年轻人今后长久的事业追求;不是被动无奈的“逃离”,而是他们对自己新生活方式的主动拥抱,对改变这个世界的不懈坚持。

  简单归结新农人的主要行为特点如下:他们一是重信息,尤其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二是重资源,较之其他农人群体,他们更加善用外部资源;三是重互利,他们明白以分享得收获的道理,更愿意开放共享资源;四是重创新,新农人在今天传统依然强大的环境下,走一条与旧农人不同的道路,只能摸索前行。

  通过近年大量的农村调研,我越来越确信,组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三农”发展不可避免的选择,当然,这也是新农人的必然选择。令人高兴的是,新农人的行为特征表明,他们是天然“亲电子商务”的群体,反过来,电子商务也成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的发展方式。

  中国是个转型中的国家,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条件下,没有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就没有中国整体的成功转型。前者的广度、深度、速度,决定着后者的状况。中国农村的成功转型,不是回归过去,而是面向未来,因此,在中国农村转型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农人,实际上肩负着传播新文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而新农人履行这种使命和责任的最好方式,是将自己连同新文明的基因融入“三农”,通过融入,实现“三农”发展基因层的转变,以更好地实现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9 新农人:
多元主体中的生力军
2015-12-29 4113522 2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