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观天下

文章导航

为了更美好的世界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年间

  肖国强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又到了一年中最后的几天。

  面对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总是不愿意翻动最后的几页、挥别过去的一年,但人们也总会在翻完最后一页时,对新的一年充满着冀望。

  意念闪回之间,那些遍布于世界每个角落的风云变幻和悲欢离合,那些一年中遭遇过的晴空朗日和愁云惨雾,又开始一遍遍地敲打着我们的记忆。这些记忆对于我们来说,不单是行将逝去的过往,更将是明日世界的镜鉴。

  一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拿破仑

  拿破仑这句名言里所说的思想,当属那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引领历史进步的重大思想。

  构建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可以胜过利剑的思想。2015年9月28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坛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对着190多个国家代表,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强音——

  “在联合国迎来又一个10年之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这一声疾呼,正是一年来中国领导人不辞辛劳、以和为贵,建设和谐世界、促进和平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2015年,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极不平凡而又意蕴深远的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世界各国都在深入思考,如何在21世纪更好地回答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重大课题,该把一个怎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后人?

  中国,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这一年,从早春三月走上亚洲博鳌论坛,到金秋时节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再到隆冬时分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演讲,全面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主张,形成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路径和总布局。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用42天时间,8次踏出国门,足迹遍布四大洲,参加9次国际会议,是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出访次数最多的一年。首次对美国英国进行国事访问,首次走上联合国讲坛发表演讲,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首次在非洲主持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所到之处,习近平主席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繁荣世界的希望种子播撒在了世界各地。

  这一年,中国“主场外交”密集进行,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上合组织总理会、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接二连三,至少70位外国领导人先后来华,在一次次的双边晤谈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海南博鳌,习主席强调,“我们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引来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

  在伊斯兰堡,习主席强调要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赢得了巴基斯坦议员们多达50次的“击节叫好”;

  在印度尼西亚,习主席在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引发在场各国嘉宾深深共鸣;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习主席强调“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并表示中方将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朋友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时光,不仅记录了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一个新阶段,为中国外交烙下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风范。它更记录了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这些深蕴哲理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期盼着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二

  “这种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的;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个小时甚至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   ——斯蒂芬·茨威格

  2015年12月12日,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决定性时刻。这天晚上,巴黎气候大会现场,在经历了13天不分昼夜的争论、讨价还价甚至不得不延期超过24小时之后,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团,上万名谈判代表,终于没有辜负国际社会的厚望,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协定——《巴黎协定》。

  为了达成这个协定,人类已经等了40年。跨日持久的谈判,无数次对立分歧,最终“柳暗花明”。但艰难“出炉”的《巴黎协定》之于世界的意义,不仅仅是达成了一份减少气候变化风险的协定,它的更大意义在于,全球所有国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采取共同应对措施,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意味着,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可以超越个人、国家、民族,可以超越制度、观念、信仰,拥抱在一起。

  巴黎协定的成功达成,与中国的重要引领作用密不可分。

  为了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倡导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危机处置的谈判桌前,中国作用的“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中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这一年,中国成功举办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同世界近60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领导人及代表一道,向全世界发出和平与正义之声,为人类社会坚持和平、坚守正义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这一年,中国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并为全球金融稳定与改革注入新活力。2015年,中国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新开发银行,成功实现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为欧亚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使当今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更为完善和均衡。

  这一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重要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重大举措。中国正式接任明年G20主席国,更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期待。

  这一年,中国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深度参与伊朗核问题谈判,促成了全面协议最终达成;提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步走”框架思路,客观公正参与叙利亚问题的国际协调;促成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开启和谈,推动阿富汗和解进程进入新阶段;强烈谴责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支持国际和地区反恐合作;向世界多个热点地区派驻了2700余名维和人员,为当地的和平与安宁而值守。

  这一系列重大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知行合一、实实在在的大国风范和大国担当,也一次次验证着那些掷地有声的郑重宣示——

  “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三

  “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海明威

  岁末将至,一个“笑哭脸”的表情符号当选为2015年牛津词典年度词汇。这一符号,折射出这一年里世界的侧影——世界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仍然危机不断,冲突遍地,人们就在这或哭或笑之中,度过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世界很不太平,巴黎街头的恐怖袭击、马里人质事件、俄罗斯客机坠毁、“博科圣地”肆虐西非……从年初到年末,恐怖主义加速蔓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凋谢逝去。

  还有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欧洲难民危机。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卧眠”海滩的图片让人心碎,也叩问着世界的良心……

  “这个世界会好吗”,时代期待着我们这代人的回答。而此时此刻,重读海明威描写二战著作《丧钟为谁而鸣》中的那段名言,更足以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启发。

  人们冷静下来能发现,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这些危机——恐怖分子野蛮生长,难民危机愈演愈烈,教派争斗无休无止,地区冲突动荡不已,它们的根源,就在于不同宗教、种族、国家之间的割裂、冲突,在于国际秩序的失调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失灵。

  那么,什么样的理念,才能让世界走出陈旧思维的陷阱,实现永久的和平与发展?来自中国的思索,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这是中国人民对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久思考,这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于构建更美好世界的庄严宣告。


浙江日报 观天下 00017 为了更美好的世界 2015-12-28 4114399 2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