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梳理《明史》,考验内功

浙师大引导学生走上学术之路

  本报讯 (通讯员 朱慧 周彬彬 记者 马悦) 期末大考即将临近,各种作业“纷至沓来”。最近,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邱江宁教授就给近40名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修读古代文学课的同学要重新整理336卷的《明史》,把原本按目录、本纪、志、表、列传等体例编撰的著作“变个脸”,整理成按年份纪事,重点记录每年的国家大事、官员升迁情况等内容的“新版”编年体《明史》。

  刚接到这个任务,同学们叫苦不迭。“整理《明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基本上每一卷都要反复查阅。”虽说每个同学只是分到若干年份,但整理起来仍非常复杂。综合文科班的陆沛恩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梳理出崇祯皇帝在位后期的大小事情。“容易遗漏是一个大问题,这需要反复检查、不断补充。”

  然而,邱江宁对于这一份作业却“别有用心”:现在学生读原著少了,钻研的精神不够。于是,她在参与《中国学术编年》一书的撰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份作业的构想,“以编年的形式对《明史》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培养学生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把学生引入学术大门。”这项作业还被纳入期末考评,占总成绩的30%。整理得比较完善的作业可得高分。

  《明史》卷帙浩繁,要想整理出每年发生的大事,不仅考验耐心,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有时候看到一些古代的词语,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学生张玲珑说,在整理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意,她常常要翻阅大量工具书。《明史·熹宗本纪》中写道:“十一月庚寅,予魏良卿铁券。”张玲珑查阅资料后才知道,“铁券”是皇帝赐给功臣,允许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可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

  古今表述的差异也是同学们遇到的一大“拦路虎”。“朱燮元,闰月壬子,以忧去。”雷璎珂一开始不理解主人公的“忧虑”是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己闹了个笑话——原来在古代,“忧”是指父母之丧,常见的词有“丁忧”。

  在邱江宁看来,一份优秀的作业既要全面梳理史料,采择国家大事、人物活动等文献,在各栏目必要处还要添加按语,进一步提供线索与判断。同学们的作业经过修改完善,在内容和条目上都有很大的提升。有些同学精益求精,还主动从人物传纪中找出传主考中进士的时间,姓名、籍贯、考试场次、排名一应俱全,俨然成了一部民间版《明代进士录》。

  除了重新整理《明史》之外,该校人文学院还组织学生用繁体字竖排抄写经典古籍,抄写工整、注释准确的作业可以得到高分。《西厢记》《牡丹亭》《李太白全集》等一系列经典都是同学们誊写的书目。通过这些别出心裁的作业,同学们不仅在古文功底和阅读能力上大有长进,还成了经典文化的忠实“粉丝”。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梳理《明史》,考验内功 2015-12-24 4112390 2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