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难在哪里?如何科学施救?
——深圳滑坡灾害事件追踪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20日11时40分许,灾难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突然降临: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突发山体滑坡,附近西气东输管道发生爆炸。截至22日15时,深圳光明滑坡灾害失联人数为76人。
现场的救援进展如何?救援难点在哪?导致灾害发生的山体到底是什么山?怎么形成的?“中国网事”记者在事故现场进行深入调查。
现场救援“难”在哪里?
事故发生后,广东省和深圳市立即组织各方面力量赶赴现场施救,救援界通行的“黄金72小时”,对于被困人员至关重要,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生命的守望、与死神的赛跑。
记者了解到,这次灾难事发突然,滑坡体量巨大,土体特殊,有三大因素制约现场救援。
首先,滑坡体和堆积体的厚度巨大、规模罕见。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岩土专家刘国楠说,在城市丘陵地区发生这么大规模的滑坡在他的从业生涯中少见,引起的灾害也很罕见。河源矿山救护队负责人说,现场估量有五六十万方土,每辆卡车就运三十吨。清理土方需要耗费数周时间,但目前只有三四个口可以进入车辆,这直接拖慢了运输进度。如果遇上暴雨天气,挖掘机根本无法开上去。
其次,滑坡土体非常松散,含水量很高,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刘国楠说,人走到现场,脚会陷下去,难以行走,所以施工救援包括车辆上去都非常困难。“水分太大了,肯定不是自然形成的山体,石头都看不到。”广州军区某集团军一名现场指挥人员告诉记者。
第三,专家反复现场勘查,基本确认滑坡主轴能量已基本释放,滑坡土体基本趋于稳定,可在滑坡和倾斜房屋建筑物开展抢险救灾活动,由于滑坡主轴周边边坡有高差,滑坡后面有少量滑坡,而且时逢下雨,抢险仍有风险。在组织大型机械进行开挖时,既要考虑对有可能掩埋在土体下方人员的伤害,也要考虑次生坍塌和滑坡等灾害影响救援人员的安全。
如何科学施救?
记者了解到,广东、深圳已经投入近3000名救援人员和400多台特种车辆、100多台生命探测仪,救援工作已经全面进入“机械加人工网格式搜救”阶段。15台救护车以及60余名医疗救护人员守候在现场救治点,通宵执勤,随时等候。
针对上述三大救援难点,在救援过程中,有关部门始终贯彻“科学施救”原则,防止次生灾害发生:首先,由于滑坡堆积体厚度很大,专家和有关部门制定了分层剥离,进行多次生命探测的救援方法。
其次,灾害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当地派出技术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并组织国内有关岩土工程专家、建筑结构专家、燃气工程专家同时赶赴现场,分成四个专家小组分别对四支抢险救灾的专业队伍实地手把手现场指导救援。
垃圾为何“积土成山”?
连日来,深圳当地未出现大规模强降雨,为何会发生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垮塌山体是自然山体吗?它是怎么形成的?
事发地深圳红坳村群众告诉记者,冲击工业园区、造成垮塌的泥土并非自然山体,而是近两年附近施工挖土、在山体上堆积的渣土,山谷两旁的山高约100米。渣土冲出山体涌向了附近的工业园区。
恒泰裕公司员工及红坳村部分村民向记者反映,从2012年下半年起,就有车进出受纳场,倾倒建筑垃圾和泥土,“车辆24小时来往,没日没夜的运泥土,灰尘太大”。去年到今年,车辆来往“更多更疯狂”,“我们平时没去那个受纳场,都有门卫守着,不让进。经常有交警来查过往的运泥车,可运泥车还是来来往往。”
网民提供的卫星照片显示,2005年,此处是采石场挖掘出的山谷;2013年,采石场停用,裸露的山谷开始复绿,山谷中明显可见大量积水;2014年,废弃的采石场山谷“变身”渣土受纳场,山谷的出口正对着工业园区。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原院长彭伟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披露的信息看,不断堆高的余泥渣土形成一个不稳定体,从航拍图片看,像“溃坝”一样,泥沙土什么东西都合在一起。
记者了解到,国土资源部将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等部门和广东省、深圳市有关部门对滑坡灾害原因开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