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论坛聚焦

互联网先驱乌镇聚首

“过来人”回望
网络兴起之路

  本报乌镇12月17日电 (记者 曾福泉) 看惯了风华正茂的创业者和业界领军人物指点江山,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7日迎来一场以“过来人”为主角的对话。在“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对话》:互联网名人的哲学思考”现场,到场的互联网重量级人物有4位曾入选“互联网名人堂”,半数以上均已白发苍苍。他们虽然已不再冲杀在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一线,但胸中的激情不灭,智慧的大脑仍然时时思考着科技话题。

  现场许多听众都认得他们,回想得起他们当年披荆斩棘、为后来者开辟新路的身姿:罗伯特·卡恩——TCP/IP协议的主要发明者、“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提出者,被称为“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他不仅接收了德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还帮助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被许多中国人视为“互联网时代的白求恩”;乔治·萨多斯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多次到中国工作,帮助我国科学家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钱华林——中国互联网事业的重要开创者,第一次用中文域名邮箱发出电子邮件……

  这些先驱们来到乌镇,围坐在一起,就像收获时节围炉夜话的老庄稼人:他们播下种子,而作物成熟时的场景是多么壮观,让人意想不到。钱华林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关于互联网发展前景的预测,都被证明大大落后于实际发生的情况。卡恩说,当他在2003年到日内瓦参加一个关于互联网的国际会议时,突然发现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代表参加,惊叹互联网竟已遍及全球各个角落。萨多斯基说,他在20世纪80年代来华参与人口普查工作时,使用了29台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这些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全部加在一起,还比不上现在人们口袋里的一部智能手机。

  人们让措恩回忆当年帮助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往事。他说,当时打一个越洋电话,要花掉美国大学老师一天的薪水,相比之下电子邮件既快又便宜。当中国同事说“我们讲不同的语言,但分享同样的思想”时,措恩瞬间“感到了一种责任感”。1987年,他在中国夜以继日地工作,直到最后一刻还存在一个技术问题,措恩在30分钟里修复了问题、发出邮件,这才抓起包奔向回国的飞机。

  这些科学家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惊叹。钱华林说,他认为“互联网最牛的地方”,就是在短短的时间里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卡恩说,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互联网给你的感觉”,那就是“惊讶”——居然能如此深刻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带来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萨多斯基认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是人们竟然如此普遍地接受了互联网。就像IBM的高管曾经认为全球只需要5台计算机,萨多斯基和同事们也曾经认为互联网只会是一小部分人的玩具。措恩被问及“互联网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时,这位严肃的德国老先生想了想,说:“现在有的人在互联网上花费太多时间,做的事情却毫无用处,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在其他领域作出成绩。”台下一些不时刷新朋友圈的听众似乎脸红了一下。

  整场谈话都充盈着一种谦逊而自豪的情怀。人们深知,台上的互联网先驱们写下了人类文明新时代的序言,之后的篇章,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书写。


浙江日报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论坛聚焦 00007 “过来人”回望
网络兴起之路
2015-12-18 4106408 2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