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论坛聚焦

互联网之父获赠中文域名邮箱

  本报乌镇12月17日电 (记者 曾福泉) 17日下午,多位重量级人物来到“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展位,包括TCP/IP协议的主要发明者、“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创立者——“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总裁法迪·切哈德等。他们共同接受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属于自己的中文域名邮箱。

  奠基中国互联网事业的“二钱”之一——75岁的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拿起一份制作成“罗伯特@互联网。中国”字样的纸板,交到77岁的罗伯特·卡恩手中,两位为人类互联网事业工作了一辈子的科学家紧紧握手,留下合影。

  以卡恩为主发明的TCP/IP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是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而钱华林是中国互联网事业的重要开创者,正是他的工作,使中国在1994年实现了全面接入互联网。

  他多年来致力于实现域名的多语种、国际化。域名就是互联网上的门牌,电子邮件地址则是一种关键的域名应用。推广中文域名,就是要让“。中国”这样的域名形式变得和“.cn”同样有效——包括使英文字符“.”和中文句号“。”等效。由中国牵头的域名国际化工作,还将使更多的非拉丁字母拥有其域名。

  经多年努力,2010年10月30日,ICANN正式宣布,国际互联网今后可使用中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等非拉丁字母文字注册域名。2012年6月19日上午10时,钱华林用“钱华林@中科院。中国”这个邮箱地址向北京、新加坡、德国等多个地方的互联网专家发出了电子邮件,这是首封跨越全球的国际化多语种邮箱电子邮件。这位入选“互联网名人堂”的著名科学家今天受邀担任赠送邮箱的嘉宾。

  得到中文域名电子邮箱的罗伯特·卡恩兴致勃勃地马上要用它给钱华林发一封邮件。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卡恩打开邮箱,俯身在电脑前敲下:“我非常高兴能亲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似乎键盘出现了问题,无法敲出字母“m”,以致拼不成“时刻”(moment)这个词。不知卡恩此时是否想起在人类首次尝试互联网连接时,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输入“login”一词,在输入到“g”字母时系统崩溃的往事。只见老人灵机一动,将“历史性的时刻”改为“历史性的事件(event)”,顺利写完了这封邮件。署名是他的昵称:鲍勃·卡恩。

  随后,法迪·切哈德也写了一封邮件。他同时高度评价中国在多语种和国际化域名工作中发挥的引领作用。钱华林打开“钱华林@互联网。中国”邮箱,查收这两份邮件。满头白发的老人用略带激动的声音准确地逐词念出同行们的贺辞。

  在场的许多人都能够深切体会钱华林的心情。CNNIC主任李晓东说,中文电子邮件地址从一项主张变为现实,经历了十余年曲折历程。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国际化域名工作组首任联合主席庄振宏说,在推广“。中国”遇到的难题中,30%是技术问题,70%是体制机制问题,等于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需要经过漫长、艰难的谈判。

  中文域名为何值得如此追求?钱华林表示,域名的多语种和国际化是互联网普及后的必然要求。“起初,使用互联网的基本上是各国知识精英,只有英文也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他们不谙英文,就会觉得现有的域名难认、难记。”钱华林说,“域名就是招牌。我见过许多很有名的中国企业,不得不注册一个英文域名,客户上网时就认不出它来了。在俄罗斯、德国等许多国家,企业和民众都有多语种域名的需求。”

  现在,中国多家大学、媒体和大型企业都申请注册了中文域名。庄振宏表示,看好中文域名的市场前景,相信将有更多机构和网民注册中文域名。


浙江日报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论坛聚焦 00008 互联网之父获赠中文域名邮箱 2015-12-18 4106115 2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