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论坛聚焦

互联网+
论坛

  林念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是中国实施经济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首先,“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发展更持续的特点。其次,“互联网+”是拓宽发展新空间的战略重点,不仅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能力,更能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效、精准对接,推动消费升级。此外,“互联网+”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要求,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产业活动,加速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程。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出台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加快发展动力转化,推动实现“双中高”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将秉持“三个坚持”的理念:一是坚持开放共享;二是坚持融合创新;三是坚持国际合作。

  陈肇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智能制造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而实施智能制造又离不开工业互联网这一关键基础设施的支撑。

  工业互联网集成了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新创新成果,并与先进制造相关软硬件技术相结合,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

  工业互联网带来的工业全流程智能化,将给企业生产带来四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智能化生产,基于海量数据的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网络化协同,借助网络整合分布于全球的设计、生产、供应链和销售资源,形成众包众创、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三是个性化定制,基于互联网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灵活组织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四是服务化转型,通过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

  罗伯特·卡恩(互联网之父、国际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为什么要实现互联互通?因为人们想要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和其他人互动,并且交换信息。因此,我们需要有不同的信息体系能够相互互动,用户通过各种各样的流程才能实现网络的交互性。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信息,我们就要实现这个信息流动的无缝衔接,这个数字目标有一个独特的、持续的可以识别的东西,因此这个数字目标的结构就是指拥有一系列的可以识别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登记体系,将这些数字目标登记在录。

  DONA技术是为全球处理登记体系建立的一个管理机制,比如说在中国的一些数字机构、产权管理机构已经参与进来。

  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互联网企业,首先应该是能够融入互联网的企业,而不是仅仅应用一些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企业应该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资源,和互联网一起成长。

  传统企业怎样转型为互联网企业?首先应该解决的是距离问题。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一定与市场、与用户是零距离的。海尔已经探索转型差不多10年时间,早在2005年就提出来“人单合一”,即把员工和用户连在一起。到今天,这样的联系至少增加到了3个,顾客和用户,员工和用户,互联工厂和用户。

  在满足用户需求这方面,海尔探索的效果很不错,给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用户就非常满意。此外,产品出厂之后还要和用户连在一起,过去我们做的是电器,现在我们做的是“网器”。“工业4.0”不是这么简单的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和用户连在一起。

  贺东东(三一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三一集团需要一个新的支撑点,那就是智能制造。我们实施的策略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是基于流程的业务变革,二是基于数据的智能制造,三是基于用户的模式创新。

  “工业4.0”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设备、物料、运营过程的数据采集起来,变成数字化的影像,再通过一个大数据平台来进行支撑。在此基础上,打通互联网和物联网衔接的部分,才能真正实现用户驱动制造,由用户来驱动整个制造生态的新模式。“三一”已初步提出了一个“工业4.0嵌入式解决方案”,即基于嵌入到设备终端的嵌入系统,逐渐往上一层层提升由单个产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打造。

  曹志月(潍柴动力首席信息官):面对新常态下的发展压力,潍柴需要借助互联网智能制造,来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潍柴要做的就是打通流程和业务,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为此,我们打造了几个平台系统来支撑我们企业从研发、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基础业务的转型升级。这是智能制造的方向。

  在智能制造方面,我们生产线上,前几年就已经引入了国际上很多先进的智能装备。这些智能装备的联网化、远程智能的控制支撑生产,以及与智能制造端、系统控制端两端的衔接集成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就能支撑用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目前,我们在总部的3个工厂已经能实现4000个至5000个产品不同型号的混流柔性生产。在这样一个支撑越来越广泛的个性化定制的过程当中,交付率有了很大提升,生产成本、故障率都有了明显下降。

  (本报记者 翁杰 整理)


浙江日报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论坛聚焦 00004 互联网+
论坛
2015-12-18 浙江日报2015-12-1800032;浙江日报2015-12-1800039;4106338;浙江日报2015-12-1800031;浙江日报2015-12-1800036;浙江日报2015-12-1800042 2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