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9版:专版

打好组合拳 拔掉穷根子

龙泉: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

  打好组合拳 拔掉穷根子

  龙泉: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

  文/鄢鸣 图/戴昕律 潘世国

  今年,包括龙泉市在内的我省26个欠发达县“摘帽”了。

  全省26县加快发展工作会议结束后,龙泉市立即部署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政策文件,对“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等问题,提出了精准的解决方案。

  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把幸福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龙泉综合发力,精准扶贫,通过产业帮扶、金融帮扶、结对帮扶、异地搬迁、督孝自消等“扶贫消困”组合拳,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今年前三季度,龙泉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60元,增幅10.6%,增幅位列26县之首;低收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7642元,增幅18.2%,增幅位列丽水第四。

产业帮扶激发民力

  “3个月采收期,就有32000元的收入。”安仁镇大丘另村农民项茂伟没想到两亩茄子会产生这么大效益,“这多亏我们的‘扶贫第一书记’。”他细细算了笔账,除去物化成本1500元/亩,平均一亩地净赚14500元。项茂伟开心地说。

  发展是最大的扶贫,龙泉要摘帽欠发达,实现绿富美,关键还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于是,在做好“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基础上,龙泉选派了87名机关优秀干部到87个扶贫重点村和软弱落后村任“第一书记”,组建并领衔扶贫开发工作队,帮助派驻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促进派驻村、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

  作为“第一书记”中的一员,龙泉市农业局副局长潘世龙被派到大丘另村后,迅速利用自身优势指导该村发展精品农业,今年6月种下的50亩“龙泉茄”,8月上市后一路价高俏销,打响了开门红。“我们算了一下,平均亩产达12000元,最多的一户有4万多元,最少的也有6000元。”村党支部书记张水平兴奋地说,不要说脱贫了,奔小康也不遥远了。

  大丘另之外,龙泉各乡镇(街道)也因地制宜捆绑了相应的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项目:兰巨乡,通过发展龙泉金观音茶叶、水果等现代农业,一个个扶贫重点村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八都镇,引入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毛竹、黑木耳等产业,村里新楼不断拔地而起。龙南、屏南等高山乡镇,则通过发展高山蔬菜,掀起返乡创业高潮……

  为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龙泉市还成立了农业电商化服务中心,利用淘宝龙泉馆进行线上销售,并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一系列的电商化打造。

  “从9月10日上市开始,才18天,10万斤红心猕猴桃就在网上被抢购一空,而且淘宝价格还是全网最高,达到16块一斤,这个速度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城北乡党委书记项伟青感慨地说,往年到春节还有种植户在卖,没想到在“触网”后竟像被赋予魔力一般销路大开。

  龙泉市还排足产业发展专项扶贫资金,专项支持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来料加工、农家乐、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加快促进“造血”增收。同时,推进专项扶贫资金检查,确保扶贫资金运行规范、安全高效。目前,已有1959户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获得产业发展资金补助。

旅游扶贫助力转型

  初冬,正是欣赏高山云雾、多彩森林风光的黄金季节。全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屏南镇周岱村,周末总会迎来一拨拨的摄影爱好者和自驾游车队。

  周岱村海拔1280米,村里自然风光怡人。然而因为山高路远,长期以来,村民只能外出务工。全村400多人口,最少时只剩下80余人留在村中,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如何实现周岱村的脱贫致富?龙泉市依托周岱村的“高海拔”特色,把其列入“农家乐”乡村旅游特色村,发展生态旅游。在扶持项目的实施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村里的高山云雾、层叠梯田、清新空气,都成了特色旅游亮点,农民增收成效十分明显。

  像周岱村这样,龙泉市充分发挥青山、绿水、风光、森林、空气等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民宿经济、观光农业,引领农民吃上“生态饭”、“绿色饭”。为此,龙泉在全市19个乡镇(街道)中精心挑选了38个“农家乐”乡村旅游特色村,并选派了38位科局长担任第一书记,以市场理念将美丽环境转变为美丽经济,带动了乡村旅游的红火发展。仅今年国庆期间,龙泉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同比增长70.86%。

  抢抓机遇之下,署网、高山、仙仁3个村成为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村。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不仅美丽村庄建设转型升级,而且随着特色“农家乐”的发展,串起了旅游产业链,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今年前三季度,三个试点村“农家乐”经营户最低的收入2万多元,最高的收入10多万元。

  “村里发展旅游,建设项目特别多,都照顾我们这些低收入农户务工,一天有120元的收入。”今年,八都镇署网村农民雷水德仅务工收入就拿到了9000多元,摘掉了“贫困帽”。

  “现在我们村的低收入农户脱贫一点都不用发愁了。”署网村党支部书记雷雨法说,我们旅游发展方向是整村开发,村就是一个景区,今年军事拓展训练基地、水上休闲乐园等项目元旦前要开放,又会增加一批就业岗位。不仅如此,村里已经流转了30多亩地,给低收入农户种植,种子、有机肥、技术、销售村里全包,他们的增收门路更宽了。

金融造血内增动力

  “小女儿上大学是一笔大开销,丈夫患重病需要大笔治疗费,如果不是今年获得了互助会的1.5万元小额贷款,在年初及时种上了黑木耳,我们家真的要撑不下去了。”竹垟畲族乡盖竹村低收入农户刘意芬逢人便夸,“资金互助会真是好,不仅解决了生产资金,每年还能坐享分红呢。”

  竹垟畲族乡是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整镇整乡推进”的第一个试点乡,自从试点开始以来,资金互助会小额贷款为大量会员提供了春耕备耕等农业生产资金帮助,带动了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村级扶贫资金互助会,是金融扶贫的一种创新,龙泉市自2007年成为浙江省第一批试点县以来,现已累计建成市级来料加工资金互助会1个,乡级资金互助会联合会1个,乡级来料加工资金互助会1个,村级扶贫资金互助会77个,互助资金总量达2753.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3245户3701.2万元,有效助推了农民生产增收。

  在实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中,龙泉市开我省先河建立村级担保合作社,试水由当地村民共同出资组建合作社,农户的山林、农房、土地等资产,经过村级担保合作社价值评估,可直接到当地的农信社申请贷款,不需要再提供担保,充分盘活了农村的“三权”资产。依托村惠农担保合作社,上垟镇花桥村贫困户郑承喜用贷款买了45头羊,到年底已经有了80头,光是卖羊的收入就有好几万元,村里都笑称他是真正在羊年发了“羊财”。目前,龙泉已成立11家村级担保合作社,累计为农户担保贷款441户6015万元。

  龙泉市还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截至11月底,发放“丰收爱心卡”2.48万张,发放贷款1880万元;“三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提质,全市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服务功能实现全覆盖,发放贷款11.72亿元……大山变存折,解了“资金渴”,全民创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异地搬迁幸福脱贫

  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黑木耳收购商,汇聚在安仁镇,一辆辆满载黑木耳的货车络绎不绝地驶往四面八方。黑木耳菌棒加工厂老板项朝平喜滋滋地说,这是安仁中心镇着力加快城镇建设带来的机遇。项朝平是安仁镇胜阳村异地搬迁的农民,借助安仁这个全国最大的黑木耳菌种生产基地之一,他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

  龙泉把高山远山地区、紧水滩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困难群众异地搬迁与美丽乡村创建、精品村示范村培育、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了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多赢的效果。

  在剑池街道南大洋公寓,只见一栋栋漂亮的农民公寓整齐排列,小区配套建设应有尽有。“做梦也想不到,我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楼房。”从道太乡王庄村“下山”进城的周世芬大妈感慨地说。

  为解决群众“搬得下”,龙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同时,在乡镇探索推行“三直8户、四直8户”等以8户为单元的联建公寓式套房模式,实现了“农户节约建房成本5万元以上、政府节省土地资源40%以上”的双赢效果。

  为解决群众“稳得住”,龙泉建立了异地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和例会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将财政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捆绑起来,做到“小区建到哪里,配套就跟到哪里”,切实提高异地搬迁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为解决群众“富得起”,异地搬迁小区建成后,龙泉及时跟进小区后续管理服务工作,并启动农村新社区建设,开展异地搬迁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和动员当地企业优先录用搬迁农民,并与产业扶贫结合,扶持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经商办厂创业。

  一系列暖心之举下,龙泉的“生态移民”真正成为了“幸福移民”。据统计,2014年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04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异地搬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82元。2015年,龙泉有1207名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搬出了高山远山及库区,在来料加工、电子商务、进企务工等岗位就业,不仅移得下,还过得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9 龙泉: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 2015-12-17 浙江日报2015-12-1700006;浙江日报2015-12-1700008;浙江日报2015-12-1700009;浙江日报2015-12-1700011;浙江日报2015-12-1700016;浙江日报2015-12-1700024 2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