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早稻田大学教授内山精也在杭州分享中日民间文化的往来交融

西湖的
东瀛想象

  本报记者 李月红

  “翁是平生四海苏,春风几度醉西湖。归来应笑五云上,梅似孤山一树无。”15世纪末,日本五山文学代表人物万里集九写下对杭州西湖的遥望,这个从不曾留学中国的日本禅僧,用一生对两宋诗文的学习和研究表达着自己的态度。始于元代,中日民间往来频繁,杭州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镇,西湖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并影响着当地民众生活。五百多年来,日本民众对西湖山水有哪些想象,西湖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哪些痕迹?日前,日本早稻田大学宋代文学研究教授内山精也在杭州通雅轩国学馆分享了一场关于“日本的西湖憧憬”的学术讲座,讲述日本历史上的那些西湖梦。

  “1619年前后建的广岛市缩景园,缩的就是西湖的景;建于1629年的东京小石川后乐园,原版就是西湖。至于“后乐”的园名,来自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1651年水户市在千波湖中筑堤,沿堤种柳树,不用过脑就很熟悉——水户市史里记载,此堤可以与中国西湖的苏堤相媲美。”……

  “如果打开日本的诸多著名景点,不少地方模拟造景见证了日本民众对西湖的爱慕。” 内山精也说,14至16世纪,先后约400名禅僧从日本进入元代和明代的中国,他们多在杭州登陆,“当时,苏东坡极受中国僧侣的推崇,西湖作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同样成为日本僧侣了解中国禅宗的一个入口,他们将西湖风景通过日记、随笔等形式带回国。这其中,北宋处士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隐逸生活备受推崇,因此西湖风景开始带有隐逸色彩。”

  许多人并不知道,在日本,坚持不懈地将西湖文化传递给当地民众的是一位从未来过西湖的僧人万里集九。这并不难理解,能留学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日本民众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以及中国传来的绘画及唐宋诗词等媒介来想象西湖,因而形成日本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西湖憧憬”现象。

  万里集九是与动漫人物“一休”的原型一休宗纯属于同时代人,多研究苏东坡、黄庭坚诗作,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日本汉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对他而言,西湖就是“孤山之梅”。日本金泽六浦内有名刹称名寺,内有西湖梅树。1486年初冬,万里集九游历称名寺时,寺中的西湖梅树未开花,他引以为憾。后来,有僧侣特地等到花季,摘下寺内西湖梅的花瓣,寄到万里集九居住的江户。他把花瓣带回终老之地美浓,为花瓣画上梅树枝,做成一幅梅花画轴,借此想象同林和靖一起赏梅。

  这样的渴慕后来写进了他的《西湖图》文集中,“西湖以梅而重焉,梅以和靖而重焉。天地开辟以来,虽有此梅,而无和靖则梅不能以为称也,西湖只是一野水而已。”他的西湖憧憬,深深地影响了后代文人画士,秋月等观、欧斋、雪舟等杨等纷纷以西湖为题留下传世名画。

  万里集九去世后,大约过半个世纪,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而后,在17世纪初,徳川家康开启江戸幕府时代。“日本人对西湖的向往憧憬,经过混乱的一世纪后, 仍未衰退,在江戸时代300年里,更广泛、更具体地被表现出来。”内山精也说,“不少相似于西湖的日本风景,将它们比拟为西湖,而吟咏诗歌,而且在修建庭园之际,也没有忘记加一个比拟西湖的景点。”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湖的山水景观格局成为将军、大名御用画师审美教育的粉本,西湖风景作为装饰出现在了大名住所和寺院内的屏风上以供鉴赏。其中西湖中的岛、堤、桥、塔等景观要素被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西湖十景” 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最终,17世纪以后,西湖风景的全体构造的精髓被完全理解,知识阶层开始把心目中理想的西湖风景通过缩景手法复制到庭园景观之中, 并开始大胆尝试景观象征化手法的运用。

  比如日本的三大景观之一天桥立,一条长约3.6公里的沙洲,好似西湖长堤;在福冈博德湾和大濠公园,作为日本最古老的国际港口之一,是与中国最近的城市,按照“西湖十景”比拟出“博德八景”;在东京的上野不忍池,不少日本汉诗人将它称做为小西湖而写诗;在横浜,从名画《金泽八景的导游图》可以知道:江户后期至明治时代的日本人,愿意将金泽景色比拟为杭州西湖,如今这里是东京附近最著名的名胜之一。“但无论如何,在15世纪后半和17世纪后半,造访此地的禅僧们早早身为先驱。”内山精也认为。

  从文字描述的传入,到出现专门以西湖为主题的画作,再到17世纪以来在造园及城市景观营造实践中引人西湖景观的精髓……始于“万里集九们”,续于“内山精也们”,数百年来,西湖山水在异域东瀛被爱慕着,憧憬着,传承着,民族文明交融生辉莫不如此。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9 西湖的
东瀛想象
2015-12-11 浙江日报2015-12-1100007 2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