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富阳新桐乡有个“星期天驿站”

外出创业青年反哺家乡

  本报讯 (记者 丁谨之 通讯员 徐磊) 每月的第3个周日,忙碌在杭州江干区写字楼中的赵静,都会回到富阳区新桐乡的老家。此行,为探望父母,也为参加由乡党员服务中心组织的活动。

  “请假能否成功,全凭老板心情。”赵静的话,道出了青年党员曾经的烦恼。工作日“请假难”,是这些在外务工党员回乡参与组织生活的难题。为此,2014年7月起,新桐乡以原党员服务中心为基础,打造“星期天驿站”,将每月的第3个周日,作为固定活动日,方便年轻人参加。

  驿站成立以来,赵静再没有缺席。“47人全数出席,远在上海、江苏等地工作的‘生面孔’也来了。”理当高兴时,乡组织干事徐磊却有了新烦恼:原本活泼外向的年轻人一进驿站,都玩起手机成了“低头族”。

  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徐磊灵机一动,将难题抛给了带着活跃思维返乡的年轻人。“我觉得结对帮扶困难老人不错。”“我们来自各行各业,可以给家乡发展支支招。”热烈的讨论,令原本形式单一的组织生活变得千姿百态。

  告别会议室,年轻人们走向田间地头。农事时节,他们在开展渠道清淤、农产品推介等助农活动中,了解家乡变化;旅游旺季,他们在各景点维护秩序、引导解说等志愿服务中,助力产业发展;年关节庆,他们在助学募捐、帮扶助困等丈量民生的脚步中,了解群众需求。

  在徐磊看来,这些由年轻人自行设计的活动,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曾经中途开溜的人不见了,带着同学、朋友一起参与的人多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渐渐增强。

  “这是大家冒着暴雨,为‘春天的盛会’活动做引导。”“那是为村民筹集医药费进行义卖,一共卖了200斤松子,折合4万元钱!”翻看着微博照片,徐磊告诉记者,除47名在册党员外,“星期天驿站”还登记有74名其他各类优秀青年。

  这样的周末,吸引了青春的目光,更使常年求学、工作在外的年轻人,在故土收获意外的成长。

  富阳耐姿食品有限公司25岁的“女掌门”赵耐姿,正是在一次次交流会中,萌生辞职创业的想法,从一名普通造价员变为互联网创业的“弄潮儿”。从他人的创业经历分享中,她捕捉到酒酿馒头、米粿等农特产品的火热商机;在新朋友的鼎力相助下,她的网店更具小清新;在党支部组织的电商培训中,她学会了申请淘宝网店等基本技能。

  据统计,“星期天驿站”中已有20余名青年回乡创业就业,投身农产品电商销售、民宿创办、乡村旅游等涉农项目,带领村民共同致富;5名青年通过公开招考,成为大学生村官、专职村务工作者;还诞生了一支80人的在册志愿者队伍,服务当地举办的各项赛事活动。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外出创业青年反哺家乡 2015-12-11 4094137 2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