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要闻

仙居县下各镇“四边三化”美了沿路村庄——

新路村,因新路而改变

  记者 滕昶 见习记者 丁珊

  县委报道组 张肖斌

  【人物简介】潘行伟,仙居县下各镇新路村党支部书记

  一条路:绽放美丽容颜

  不知从何时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晚,总爱在村旁的县道走走,县道管铁线挨着村子南侧。这不仅是我作为村支书的职责所在,也因为这条穿村而过的小路现在变得越来越美了。

  新路村,这是我所住村庄的名字。巧的是,我们这个小村子的命运,正随着村边的公路而悄然改变。

  过去,如果你从管铁线新路村段驱车而过,映入眼帘的必然是这样的场景:道路一旁是成山的垃圾堆,散发出阵阵恶臭,路边有不少猪舍和粪坑及乱搭建的临时家庭作坊。管铁线本身也因为年久失修,变得坑坑洼洼。村里人开玩笑说:“车子跳,新路到。”每每听到这话,我心里总不是滋味。

  现在的管铁线公路左侧,依山而建的是排水沟渠,从高山下来的泉水缓缓流动;以山涧溪流的天然溪石为原料,砌成路基既环保又独特;以前农村随处可见的猪槽变身为花盆,海棠、一串红在风中争奇斗艳;竹子搭建而成的篱笆墙内,韭菜、豌豆、玻璃菜散发出家常的气息。

  村里还有更多改头换面的故事,像石板铺就的村道,鹅卵石筑成的围栏,路边的素墙黛瓦取代了“黄坯屋、赤膊墙”。但我想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垃圾堆变身的森林公园。村口道路的北侧,这块约1000平方米的地块曾是人人嫌弃的垃圾场。现在,依照棕色的方向牌所指,森林公园、慈孝长廊、文化广场取而代之。沿长廊而行,右侧是活水引入的沟渠,几尾红色的鲤鱼自由游弋。文化广场经常好戏连连,昨晚夜归时,我碰到六七名村妇在这里练腰鼓,领队赵玉娟告诉我,她们正准备下个月的表演呢!

  新路村的变化你让我讲一天都讲不完,然而一年前这村子可不是这个模样。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些难眠的夜晚。

  一份情:其间辛苦谁知

  近年来,新路村的“四边三化”整治工作集中推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也难于足下。房前屋后建粪坑和猪舍,这样的布局在新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必须改变!整治工作开始的第一天,我就拿我的哥哥潘火弟开了刀。

  潘火弟冲我发火,嫂子听说我要拆猪棚,蹲在猪棚里骂了我两天。但没办法,村干部办事公不公平,“四边三化”是不是一阵风,全村老百姓都在看着呢。侄子夫妇文化程度高,看事长远,我找他们来做工作,这才啃下第一块硬骨头。

  拆除猪舍,村里人都舍不得。我和村干部一谋划,想出两个办法。还想继续养猪的,我们在村北造了400平方米的猪舍,都搬过去,给猪重新安家;不养的,我们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把猪买回来。

  拆除粪坑,那是要改变村里人的生活方式,老百姓不理解。还没拆呢,村民们气鼓鼓地把马桶、瓦罐都摆到我家里。我妻子原本在村里人缘很好,就因为我的工作,那段时间都避着不出门。但她私下里对我说:“别人不理解你,我理解。”

  现在,村口的猪舍和粪坑都已经不见了。粪坑拆除后房前屋后变得宽敞开阔了,现在已经新增了5条通村的道路。

  一番景:新路带来活力

  一条“最美公路”,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和发展之道。路美了,村靓了,不少在外打工、做生意的村民回到了村里。而我自己,也抛下在外地的旅馆、蓝莓园生意,回到村里发展乡村旅游。

  因为看中村庄的美景,仙居县城几位生意人投资了占地300亩的玫瑰园,现在已经开园。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分红,玫瑰园每年付给村里近50万元。

  资本的介入,有利于村庄的合理布局。年初开始,村里第一批12家农家乐陆续开始热闹装修,准备元旦集中开业。

  在村北,300多亩桃花林和250多亩栀子花园已经铺开,人工湖泊每周都会吸引城里人来泛舟。走进岸边的农家作坊,犁、耙、抽水车、风车、打谷机、蓑衣等150多件传统农具琳琅满目,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磨豆腐、做年糕、捣麻糍等农家生活。村民潘战友当起了讲解员,当他告诉游客这里原本是猪舍时,游客们都表示不相信。

  我粗粗算了一下,现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约14000元,到明年肯定能破2万元。如今,村里正在安装160盏路灯,占地100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也在规划中。等到这些基础设施都建好了,我们会更自信地邀请城里人到新路村来作客。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6 新路村,因新路而改变 2015-12-09 4083612 2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