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协调 综合治理 全力推进
余杭:重塑江南梦里水乡
文/ 孙明姝 杨帆
统筹协调 综合治理 全力推进
余杭:重塑江南梦里水乡
文/ 孙明姝 杨帆
流水潺潺,桨声悠悠,炊烟袅袅,杨柳依依。江南水乡余杭,因水得名,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余杭全境河网水系发达,河道交错,田畴纵横。苕溪、运河、上塘河贯穿而过,京杭大运河悠悠流淌,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也造就了余杭的兴盛和繁荣。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择水而居、依水而荣、与水为善。因为有水,余杭才如此美丽;是水,赋予了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灵气和神韵,历经沧桑传承至今。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拼命向前奔跑、忙于为未来打拼的人们,似乎再也无暇无力承担起这份传承,江南水乡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韵,它的美丽成为旧影,只隐藏于我们的记忆中。水不再那么清澈了,小溪里的鱼儿也不见了,饮用水也不敢放心喝了……
余杭人越来越意识到,治水是生态、生活和生产的重中之重。“五水共治”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打赢这场硬仗。走绿色发展之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势在必行。
2015年是“五水共治”的攻坚年、关键年,围绕“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总目标,余杭区交上了一份优秀的、得来不易的“答卷”:生态良好、生产转型、生活质优, “美丽余杭”、“幸福余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全区动员,围绕治水连轴转
早些年,临平有一块“烂疮疤”——大东安社区,以脏乱差闻名,经过8年整治现在华丽归来:2条河道上塘河与卫星河得到了驳坎和疏浚,上塘河景观绿化整治了1200平方米,卫星河景观绿化整治了13600平方米,如今沿河处处是风景。黑臭河不复存在,不少人在空闲的时候都来这里遛遛弯、散散心,如此场景在几年前真是难以想象。大东安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张国良说,卫星河畔现在是他们东安景苑以及附近小区居民健身走路的好去处,每天傍晚还有很多人在河边跳广场舞,非常热闹。
这样的点滴变化,在余杭随处可见。这样的变化,离不开余杭全区上下的齐心协力。
除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外,余杭还专门组建工作指挥部,下设“一办七组”,抽调精干力量实行实体运作,同时在工作任务较重的林水、住建、农业等部门设立分指挥部,各镇街、平台,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班子。全区上下形成统一指挥、统一步调、区域联动、覆盖城乡的工作机制,真正将治水落实到镇街、村(社区)、户各个环节,形成了从水上到岸上,从保护到建设,从政府到百姓的一个立体化、全覆盖、兼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理格局。
今年以来,余杭对三级河长体系和警长制体系全面完善,983条河道实现“一河一长”,355条镇街级河道和“清三河”范围河道全部配备河道警长。“河长”名单向社会公布,并在河岸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
在“河长制”工作基础上,余杭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方式,最大程度发挥“河长”作用,求得治水实效。通过下发《河长手册》、《河长制工作100问》等,增强治河工作专业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推广杭州河道水质APP软件使用,对河长工作、河道水质等实施动态监管。另外,开设“余杭五水共治”微信公众号、制作宣传折页、举办系列宣讲;在全区推选“治水先锋”、“最美河长”等,树立先进典型,讲述优秀治河经验;实施“民间河长”、人大巡河团、巾帼护河志愿行动、“五水共治”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和做法,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健全督查机制,由区“五水共治”指挥部、河长单位、镇街(平台)、村(社区)组成四级联动督查网络。区政协、纪委(监察局)、大督查考评办、治水办等部门联合对全区“五水共治”工作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通过无人航拍技术、多渠道举报投诉、电视台电台《共同关注》栏目曝光、电视(网络)问政等载体和方法,深化全区河道治理监督工作。
着力攻坚,河道旧貌换新颜
以治水为推手,变出美丽环境,这样的尝试在余杭比比皆是。
实现全面消灭黑臭河、争创“清三河”达标区是余杭今年重点的攻坚目标,余杭将“清三河”工作列入全区16个重大专项。
对于已整治黑臭河的巩固提升,余杭做到了:年初上报杭州市的18条黑臭河治理全部完成区级验收,全区累计完成黑臭河治理39.03公里。
和睦港和禾丰港治理是“余杭速度”的重要体现。和睦港两年治理任务半年完成,实现了和睦港(余杭段)全区域污水“零直排”。
禾丰港区域于今年8月份成立指挥部,禾丰港覆盖段——河里河封堵排污口已经完成,清疏项目和配水工程预计在12月底完成。“现在水不臭了、不黑了”是住在附近星火社区的居民陆爱仙的最直观感受。对比数月前的照片,禾丰港区域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前不久,余杭仓前街道连具塘村何家陡门迎来了一批神秘的客人,20多位金发碧眼的哥伦比亚友人参观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何家陡门景观节点。据了解,何家陡门景观点是余杭2015年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景观节点之一。仅在仓前街道,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600余户,这是余杭强势推进“两覆盖”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余杭美丽乡村创建村污水治理项目计划完成60个村33366户,实际完成72个村33870户。山明水秀,村容村貌大变了样,外来参观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
而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纳管方面,余杭实施老集镇更新改造(截污纳管)项目15个,涉及9个镇街,14个项目已开工,12个集镇截污纳管工程已完成。随新建道路实施的污水管网项目,完成污水管32.8公里,完成投资额7607.6万元。全区污水主干管网覆盖范围内实施雨污分流改造567家,财政投资8000万元。
这组组数据得来不易,不因任重而气馁,齐心协力共同治水,治出了城乡的“容光焕发”,治出了百姓的声声赞叹。
创新理念,产业转型促发展
运河街道曾经是浙江远近闻名的“黑鱼之乡”。今年8月,运河街道194家黑鱼养殖场(户)完成关停黑鱼养殖签约,退养面积2104.42亩,“黑鱼之乡”的时代结束了,迎来“荷塘经济”。
运河街道聘请了莲藕种植专家开展转产培训,计划在京杭运河以北,围绕双桥村、戚家桥村、新宇村等村,集中连片种植荷花,打造“荷塘月色”品牌。并在“互联网+农业”的推动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接了顺丰优选等平台进行合作,助力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各地。
“以前一到夏天,附近就蚊蝇飞舞。黑鱼养殖的废水直接排出,造成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破坏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运河街道农业科相关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养过黑鱼的池塘水很肥,适合莲藕种植。一般情况下,莲藕亩产可以达到2000斤,按照最近的市场价大概4.3元每斤,扣除成本后一亩每年能盈利4000元左右。而且环境好了,景色美了,乡村旅游也会发展起来。”
运河街道只是余杭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仁和街道今年从美国引进了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系统,降低养殖污水排放;临平周边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整治,5个街道(开发区)已全部签约,完成交棚面积28万平方米;余杭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5.02万亩次,推广商品有机肥1.162万吨;制定《余杭区畜禽禁养长效管理办法》,加强对全区保留的2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处理设施的管理,保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达标排放……
工业转型方面,余杭紧盯企业提升改造,出台了2015年企业关停搬迁计划,目前已对8家企业实施关停淘汰;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已完成安装“刷卡排污”的企业开展验收工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完成了造纸、铅蓄电池、电镀、制革、印染、化工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和淘汰任务,并开展烧结砖瓦窑和石料加工行业的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已完成44家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339家石料加工企业的关停。
上面这些数据,或许能让我们见识什么叫“壮士断腕”。这些选择,是余杭的智慧,也是余杭的勇气。
“五水共治”,治出了美丽风景,治出了绿色经济,制出了百姓的笑脸,治出了一个生机勃发的新余杭。
链 接
展望2016,打好治水持久战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
“河长制”的建立完善,就是以制度来保证治水的常态化、长效化。在继续强化河长制落实的同时,余杭区治水办的相关负责人说,强化联合执法行动是2016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企业偷排漏排、偷倒泥浆,沿河违章搭建以及保留的养殖场超规模养殖和偷排畜禽排泄物等行为,加强多部门和跨界联动执法,使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
即将到来的G20峰会是杭州的一件大事,也是余杭的一件大事。余杭着力做好余杭的水环境保障工作,特别是运河(余杭段)的治理和保洁工作,加快千岛湖第二水源、临平污水处理厂、苕溪清水入湖、塘栖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向世界呈现出一个更加美丽和洁净的余杭。
“运河流域治理以运河干流及71条支流为重点,以8个镇街、平台为范围,按照治理方案和一期实施计划加快推进。”据介绍,和睦港区域在全面实现截污纳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主干河道及支流整治、河道引配水等工程,禾丰港区域已经启动治理,预计2016年6月完成生态治理。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余杭统筹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并继续对治污出重拳:对六大行业、特殊行业整治进行“回头看”,调整升级传统农业产业,实施畜禽禁养、肥药双控等措施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部到位,实现全覆盖;开展河道船只、沿岸码头污染整治;通过落实河长制、河道日常保洁,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等管理机制,做好生活源污染管控。
治水,就得让水活起来。通过临平副城片、良渚片、城西片三大区域的流通,形成全区性的联通网络,让河道中的水流动起来。
治水还在继续,余杭已经做好准备:打好治水攻坚战、巩固战和持久战,打造美丽和幸福的余杭,重塑这片梦里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