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贯彻全会精神 继续走在前列

科技帮扶使昔日贫瘠乡镇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谷”——

淳安枫树岭药草飘香

  讲述: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教授 俞旭平

  整理:本报记者 李文芳

  氤氲的细雨,洋洋洒洒。若此时身处枫树岭镇,大片的栀子树、杭白菊,在历经深秋的成熟与采撷后,会在雾气缭绕的群山间呈现出别样的景致,若是闭目深吸一口气,淡淡的药草香味沁入脾胃。村里的老农们,将最后一茬栀子果、鲜菊花送到镇里中药材合作社后,便待在新建的宽敞院落里,静待来年栀子花开。

  这是我联系了近13年的乡镇——淳安县枫树岭镇。这里地处浙西山区,曾是个集库区、老区和边区为一体的欠发达乡镇。多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扶贫雨露的滋养下,贫瘠的枫树岭镇逐渐成长为远近闻名的“中药谷”,建设有“万亩天然色素基地”、“无公害栀子种植技术应用及万亩基地”,还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昔日的贫穷不再。

  未来的枫树岭,将继续共享改革的成果,绽放脱贫致富之花。省委十三届八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新收入群体加快增收。以低收入困难农户为重点,创新扶贫政策,加大产业开发、就业帮扶、转移支付、政策兜底等工作力度,做到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增强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人均增长。”这让我对枫树岭的未来充满期待。

  回眸往昔,白驹过隙般的时光斑驳了鬓角,也带来枫树岭镇的巨变。2003年,“非典”的肆虐刚过,我就作为全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被派到淳安县枫树岭镇。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利用自己中药材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尽些绵薄之力。

  那时,从杭州城前往枫树岭镇最偏远的村落大源村,需乘汽车、经渡轮,再换由拖拉机,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多时才能抵达。大源村距杭州城200多公里,年人均收入刚过3000元,而那时杭州城区人均收入已超1万元。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村里人盖房子,由于贫穷,许多农房都只能勉强盖成坯,外墙的砖都是裸露的,窗户安装上后,就用塑料薄膜当玻璃挡风蔽日。

  我当时就想,如何运用科技的力量来浇灌当地特色农业,帮助村民发家致富?枫树岭镇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经过土质考察后,我发现这里广阔的山场非常适合种植黄栀子,便建议当地农户发展栀子种植。当年便建立起5000亩杭州市都市农业木本药材栀子示范园区。源塘村的陈建华、陈银忠成为最先种植黄栀子的种植大户。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通过争取更多的特色农业项目、培训农民专业种植知识、扶植农民合作组织等形式,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他们自我发展能力。顺着这个发展路子,日本老鹳草、紫锥菊、日式当归、薄荷687,杭白菊、早小洋菊、紫苏158亩,栀子“丰栀1号”、三岛柴胡等中药草品种,逐渐成为镇里的主栽品种。镇里在2009年至2010年先后建立了600亩草本药材菊花、薄荷等种植品种的县级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1年建立1500亩栀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推广示范基地和2000亩栀子规范化科技示范基地。

  中草药的产业链也开始逐渐完善。从种苗培育、品种选择、防治病虫害到采摘、加工,农民们依托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无烦忧”。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深山药谷”,农民们腰包随着漫山的中草药材鼓起来了。

  依托枫树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枫树岭镇中药材销售总额从2003年的300多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529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4.38%,带动农户和种植面积分别为4971户和14820亩。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83元,其中中药材产业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是2951元,占29.3%。

  枫树岭镇山水秀美,农民走在幸福的致富路上。目前整个乡镇在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接下来五年,我要做的就是利用中药草专业技术背景,助力乡村发展创意农业,鼓励农民引进白芍、牡丹等观赏性药草,让多种多样美丽的药草既成为“致富草”,也成为“风景草”,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此外,我希望将中药养生理念与中药草种植相结合,推动枫树岭镇中药养生体验项目的实施,增强农民群体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是片广阔天地,在科技的指引下,农民必将大有可为。依托全会精神,枫树岭镇在未来五年,必将带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梦想,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浙江日报 贯彻全会精神 继续走在前列 00003 淳安枫树岭药草飘香 2015-12-08 4094379 2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