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乡

瑞安商人复兴靛青染料产业

王河生:重振“大染坊”

  核心提示::靛青,一种用于还原染料的草本植物,可以衍生出色泽鲜亮、深浅不一的各种蓝色;蓝夹缬则是以靛青为染料加工而成的各式织品,被称作为雕版印染的活化石。它们一度因为化学印染术的出现逐渐凋零,如今,温州瑞安商人王河生重拾起这项传统产业,将植物印染术及其深加工产品再次发扬光大。

  浙南的初冬,湿冷渐侵。瑞安马屿镇净水村内,上百桶靛青染料正在过秤、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人群中,一位身着蓝色粗布中山装的瘦高个老者迎面而来,他便是温州采成蓝夹缬博物馆馆长、今年50岁的瑞安商人王河生。

  从5年前博物馆创办之初,到如今靛青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老王从一株株植物靛青里挖出了一连串“宝贝”:取靛青叶子,研制出含靛量很高的靛青染料膏,建成全国最大靛青染料产地;取靛青根部,制成“老蓝头”南板蓝根茶,成为当地知名板蓝根品牌;开发靛青夹缬布艺,把从传统蓝夹缬印染工艺运用到服饰和家居用品之中……

  如今,他还利用互联网平台,邀请年轻人一起开办蓝染体验工作坊、开展网上营销,玩起O2O。带着“传统”标签的植物靛青业,在被世人淡忘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规模种植,

寻回旧产业

  “我们制作的染料,靛青含量超过国家级标准3倍。每100斤叶子能出40斤靛蓝。”王河生介绍,他采用小叶马蓝品种,利用家种和野生杂交的方式,清明季节下种,霜降季节收割,种植时间长达7个多月。

  更令人吃惊的是,眼前这家小小的民办博物馆,竟还是一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全国6成以上的靛青染料都出自这儿!光是这个月,他们就已卖出50万元的靛青染料。

  传统植物染料产业凭着何种力量蓬勃发展?这还得从王家的故事说起——

  王河生小时候,便随着爷爷在温州市区百里坊开染坊;后来,顺理成章地在北京从事印染10多年,对靛青行业再熟悉不过。

  植物马蓝,俗称“靛青”,其根又称南板蓝根,在温州有着千年的种植及炼制历史。上世纪中叶,受化工染料影响,靛青种植大面积减少,靛青染料炼制也随之淡出人们视线。

  “化学染料毕竟对健康有害,随着人们绿色消费理念的提升,天然的植物染料价值一定会突显出来!”2007年秋,王河生离开北京,怀揣着重振植物染料产业的梦想,回到故乡瑞安,开始试种靛青。2008年,他不仅承包了50多亩山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成立靛青专业合作社,以每公斤10元的亏本价将靛苗赊给农户种植,带动100多户农民一起从事靛青种植。

  随后,王河生又对靛青种植和初加工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改良了靛青种苗,还研发了自动水液分离流水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靛玉红指标超过国家标准3倍之多。每年光是靛青染料的收入,就超百万元。

大胆创新,挖掘衍生品

  “来来来,喝一口板蓝根茶!”只需品一口王河生招待客人的“专用茶”,暖意便流溢胸口。用靛青的根制成板蓝根,这灵感来自于王河生的爷爷。“当年,爷爷开染坊时,就用靛青根泡茶免费招待客人。”他说。

  2009年,合作社的靛青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大量南板蓝根要找市场。王河生首先想到的是包销给药厂。然而,温州一家药厂的采购部负责人告诉他,他们选用的原材料是北板蓝根,不考虑用瑞安产的南板蓝根。

  北板蓝根,又称菘蓝,与南板蓝根相比,后者茎叶里含有很高的靛蓝素,而北板蓝根茎叶则没有这种成份。

  “南方人为什么不用自己本土的特产呢?”王河生不愿放弃。他请来技师和工人,制作板蓝根茶包,还注册了“老蓝头”商标。打出的广告语更是直表心声:“温州人自己的凉茶——南板蓝根茶。”几年辛苦营销下来,他不仅创成本土知名品牌,利润也比包销药厂高了两倍。

  而王河生心底里想的,还是传承蓝夹缬文化和技艺。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汉族民间大多用来制作被套,是婚嫁必备之物。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2009年,王河生成立了温州采成蓝夹缬博物馆。“采成”,就是当年爷爷在百里坊染铺的商号。踱步博物馆,随处可见蓝底白印、花纹各异的蓝夹缬,不仅有传统蓝夹缬被面,还有蓝夹缬桌布、民族服饰、围巾、窗帘等。王河生还为自己订做了多套蓝夹缬套装,每天都穿着为蓝夹缬“代言”。

  “蓝夹缬接触身体对健康有好处。靛青本身就是一种中药,土布染过后,闻闻这种味道,孩子不怕上呼吸道感染,夏天盖着,也不怕长痱子。”王河生的童年记忆中充满了蓝夹缬的陪伴。

  如今,博物馆出售的商品中,一条仿清款蓝夹缬手工苎麻围巾标价高达950元;刻板艺人则正临摹馆内展出的“麒麟送子”、“西厢记”两幅蓝印花布,制作雕刻木质模具。今年年底前,又一批古款新制的蓝夹缬花布将在这里诞生。

体验课堂,传承老工艺

  调色、沾染、浸泡、晾干……瞬间,蓝靛染剂晕染在白色手帕上。每周日,瑞安拾青坊蓝染体验课堂里,一批又一批小朋友们为这神奇美妙的染色工艺着迷。

  手把手教学的是一位90后瑞安姑娘黄旭如。经过两个多月学习实践,她已当起了老师,一边教还一边融入了自己的认识和探索。

  黄旭如和姐姐合伙开了一家叫“瑞味祥”的淘宝店,专门出售瑞安传统工艺产品如红糖、索面、纱面头等。如今蓝夹缬工艺制作的枕头、桌布、装饰挂画等,成了她俩经营的主打产品,每月都能卖出100多块蓝夹缬染布。加上线下的体验课,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蓝夹缬染印,轻松玩上O2O。

  实际上,在王河生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像黄旭如这样的“80后”、“90后”小伙伴。最令他骄傲的,就是每年有上万人来他的馆里参观、学习,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蓝夹缬博物馆已成为省内学生社会实践的知名平台,省内各大高校学生以及温州诸多中小学生都来馆里学习、实践过,总计达3万多人次。

  为了让大家每次来都有新玩意看,王河生投入许多精力搞收藏。每周到乡村收集旧玩意,成了他的习惯。一来二往,周边收集民俗物件的人都知道老王要什么,发现“宝贝”就直接送来。

  面对馆内1000多件藏品,王河生如数家珍。“这些在别人眼中可能是破布,在我看来却都是宝啊!”王河生掏出一个大箱子,兴奋地展示起一件一件蓝夹缬。百子图、南戏人物、花鸟图案……明清、民国时期工艺精美的蓝夹缬令人叫绝。

  “我的收藏不求市场价值高,不求什么‘镇馆之宝’,而是要有教育意义。”王河生说,每当拿到一件有研究价值的藏品,他总会兴奋好几天。有时晚上醒来,还会忍不住起床去抚摸几下,就像小男孩得到了一件新玩具。

  “我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到。每一个传统产业都有它的内涵、价值和文化,就看怎样去发掘、探索、创新和坚持。”王河生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0 王河生:重振“大染坊” 2015-12-08 浙江日报2015-12-0800012;4086339;浙江日报2015-12-0800016;浙江日报2015-12-0800015;浙江日报2015-12-0800019 2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