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理论视野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怎样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针对当时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一味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强调降低税率,鼓励生产,从供给管理的角度解决问题,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追求GDP规模扩张和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来实现,即着重强调扩大由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实现目标。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原来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已不能产生以往的效果,表明其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目的是提高供给方资源投入的配置效率。此次,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过去着重强调需求扩张提供动力,转变到着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提供新动力,其目标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既是应对这一轮经济增长下行的正确对策,又是从根本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唯一药方。

  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需求侧的过度依赖,采用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坚持“两条腿”走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中长期定位,“需求侧”调整是短期定位。要“两条腿”走路,在进行“供给侧”调整和改革时不要忽略“需求侧”的适应性。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时候,正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候。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矛盾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问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未来可以大有作为。

  首先,调整改革思路,从过去突出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既要有眼前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宏观政策在需求侧还是在供给侧上做文章,不是非此即彼,只是有所侧重。

  在以往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我们更注重从需求侧的角度进行经济调控,这次强调供给侧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产业、企业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更加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以后不再需要需求侧改革和管理。为了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等目标均衡实现,我们应当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统筹施策。

  其次,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侧管理重在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要高度重视“供给侧”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不断推进“供给侧”调整和改革,以更有效对应市场需求。同时,新动力需要逐步成长,对冲传统产业衰竭形成的空白。经济放缓给经济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带来机会。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过剩产能退出,加快知识产权重组,加快增强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加快振兴实体经济,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后,需求增长总体比较平稳但出现了新升级,产业结构要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加快发展,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加快出清,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总结以往需求侧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更为大胆、更为精准地在供给侧做文章。比如说,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企业愿意去生产(增加供应)。这种宏观调控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适应机制,提高要素和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效率。这需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产能处置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架构微观层面的企业家激励机制。

  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从供给侧管理宏观经济,不是简单扩大生产能力;增加投资不是供给管理学派的管理工具,而是总需求管理。现在强调调整供给体系适应需求,从“供给侧”管理层面看,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新产业的形成和结构变迁;二是总供给的政策工具要变。这需要发展全面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农村存款储蓄,促进消费,从而带动生产,带活经济。同时,需要管理者摆脱之前总需求管理的旧思维方式和习惯,开拓总供给管理新思路。尤为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看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优化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结合,就要更多考虑政府怎样深化改革,更好地用经济手段来促进市场优胜劣汰,从而促使结构的优化;政府如何发挥自己应该有的政策导向功能,促进增长点的成长发挥对全局的支撑作用;供给管理一定要强调政府的有限资金要对接市场机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等等。这样的结果是更好地促使经济完成探底企稳达到新常态和实现“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

  着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问题方方面面,但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要着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矛盾。举例来说,中国服务业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税收、土地、资源价格等相关机制都是注重鼓励工业发展的,服务业发展的成本较高,要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减轻税负等结构性改革措施,鼓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要致力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生产中高端产品,满足新需求。

  加大减税的力度,从结构性减税到普遍性减税。面对现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在总需求管理和总供给管理中,重点选择总供给管理,亦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经济增长下行,也有总需求不足的问题。目前的总需求管理,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应首选财政政策,即现在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两个主要工具,一是举债以增加公共投资,一是减税。长期以来,我们比较倚重前者。根据现在的经济态势,我们应该加大减税的力度,从结构性减税到普遍性减税,以培育并激活微观经济的活力。这也许是能够贯通短期和中长期,并有效改善供给端的政策选择。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6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12-02 4086683 2 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