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只为那一片梦里水乡

——来自绍兴市的治水实践

  只为那一片梦里水乡

  ——来自绍兴市的治水实践

  水是绍兴之荣。

  水也是绍兴之痛。

  绍兴市委、市政府并不回避这一现实,并称其为“产业之痛、城市之痛”。

  早在2007年,绍兴就在全市开展了名为“清水工程”的治水战役,通过连续3个“三年计划”,使污染的趋势得到了抑制,水质、水环境得到了改善。然而,数十年的历史积弊,非一日能除,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任务仍比较繁重。

  也因此,在这一次更大规模的“五水共治”战役中,绍兴市作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治水的决心更大,措施更为严厉。

  当年,马臻治水,始有鉴湖,今天的铁腕治水,却只为重塑那一片梦里水乡。

  绍兴,作为大禹治水之地和他最后的归宿地,可谓是:

  “水乡”任重,“水城”道远。

“重构绍兴产业”——重拳治污,让水清起来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

  现实却给绍兴出了一道大难题——

  6759条河道,总长10887公里,总水域面积46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6%。其中,中心城市规划区的水域面积,占了城中心国土面积的14.7%,位列全省第一。

  这一切,都在诉说着绍兴作为一个“水乡”的荣光。

  丰富的水资源,也形成了绍兴的产业对水的依赖度较高。在历史上,曾衍生出了著名的“三缸”经济、“三缸”文化(酒缸、染缸、酱缸);而今,则形成了轻纺、化工、酿酒等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且占比相当高。

  绍兴治水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从“专项整治”到“一号工程”

  绍兴治污的重拳,重点“瞄准”了工业重点行业。

  “五水共治”战役打响之后,绍兴组织实施了治污“六大硬仗”、“十大攻坚”,全面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一个接一个专项整治也同时在全市展开。

  ——重污染、高能耗四行业集中整治。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245家制革、造纸、化工企业整治,其中关停淘汰41家,提升整治或搬迁入园204家;尤其是426家印染企业已完成整治422家,其中淘汰关停或重组整合减少85家,整治提升或搬迁入园区337家。

  ——“低小散”块状行业和“小熔炼、小电镀”等四小行业污染小微企业整治。通过地毯式排查,对确实难以整改的企业,坚决关停。

  ——专项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对“三高一低”、“五小”企业以及列入政府淘汰目录的落后产能、非法产能等产能实行强制关停淘汰;结合“腾笼换鸟”,全面实施市区工业企业“提转搬”工程。

  ——印染产业的重点整治。

  从2010年起,绍兴全市就暂停了印染新建项目的审批。同时,启动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和改造提升等工作。其中,印染企业最集中的柯桥区,准备将全区210多家印染企业,逐步向滨海印染集聚区搬迁。在全行业实施“机器换人”和技术改造,大力推广气流染色机、低浴比染色机等节水节能新设备,并应用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数码印花等节水短流程工艺技术……

  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数十万家实体企业,一直都十分活跃,是绍兴近几十年来的活力所在、愿景所依。

  特别是轻纺、印染产业,几乎占据了绍兴产业的“半壁江山”,为绍兴赢得了闻名遐迩的“轻纺之都”、“印染之乡”等美誉。2013年,全市印染总产量高达212亿米,占全省的65%,全国的39.1%,位居全国第一,是绍兴名副其实的传统特色产业。

  但不可否认,轻纺、印染也是为许多人诟病的“污染大户”。

  绍兴这一次没有“心慈手软”,而给予“格外关照”,不但整治的力度最大,还提高了装备、技术等行业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下面这一组数据,或许能让我们再次见识什么叫“壮士断腕”——

  截至2014年底,全市358家印染企业中有237家已经在省级以上开发区集聚,占总数的66.2%。仅在2014年,就累计淘汰了落后印染产能17.5亿米,占2013年总产能的8%。

  壮士断腕,不免有些悲壮,却是绍兴现代治水的一种姿态。

  进入2015年,绍兴新一轮治水大动作又开始了:“清三河”!

  “绍兴作为大禹治水的地方,要把治水作为‘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地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以最高的标准,做到全省最好,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绍兴发展的新天地。”

  今年5月13日,省委主要领导在绍兴调研时,对绍兴的治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诚哉斯言。绍兴,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是大禹最后的归宿地。“江南水乡”如果因水而羞,必将无颜于大禹,无颜于所有关心绍兴的人民百姓。

  绍兴市随即召开了全市四级河长大会,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续写治水伟业的历史高度、回应群众期待的现实角度,把治水提高到绍兴“立城之本”、“兴业之本”、“惠民之本”的战略高度,并将治水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来抓。

  “一号工程”,剑指“三河”!

  又是壮士断腕,意在重整山河!

  ——“百日攻坚行动”。以镇街为单位,全市集中时间精力,开展逐河普查、逐河治理、逐河验收,并将排查整治范围扩大到村镇小河小渠、溇底池塘,“纵向到边、横线到底”,不留死角盲点。还租用无人机,对平原河网开展全面体检,对发现的“三河”问题,形成“体检报告”送属地政府限期整改落实。层层开展“清三河”达标村、镇、县创建工作。

  ——“千河清淤”专项行动。用三年时间,对平原河网全面轮疏一遍,并优先对“三河”进行了疏浚。同时,建成投运年处理能力160万立方米的三个淤泥固化处理中心,对建筑泥浆、河道淤泥进行集中处理,防止二次污染河道。

  坚持不懈地铁腕治水,正在治出一个“梦里水乡”的新环境、新发展。

  从“依法治水”到“产业重构”

  依法治水、政策推动,“堵”、“疏”结合,是绍兴市委、市政府坚持的一条治水原则。

  为改变传统行业比重大、纺织印染一家独大、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绍兴专门制定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实施“五大行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运用扶持培育、集中整治、倒逼淘汰等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绍兴有自己的“专用武器”

  ——“亩产论英雄”是几年前发源自于柯桥区的一个治污理念。之后,绍兴市又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全面实行差别化的用能及排污指标分配、用电保障、税费征收、财政扶持等“扶优罚劣”措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去年以来,要求全市所有从事制造、建筑、电力和燃气生产、科研、卫生、住宿餐饮、娱乐经营、居民服务和其他生产、服务等生产活动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均需申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截至目前,仅诸暨市就核发了排水许可证10407本,占应发总量的90.5%。

  ——最严的执法力度。2014年以来,全市环保部门以新《环保法》为“武器”,采用电子远程监控、上门核查、“你点我查”、区县交叉执法等环保执法行动,检查企业6.7万家次,环保执法立案1976起,行政处罚1731家次,共处罚金8341万元,责令整改5460家,依法取缔1468家,移送刑事案件69起124人,其中48人为企业负责人。

  ——新兴产业“三百推进计划”。2010年起,全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新增贷款额不少于25%,大力培育发展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品加工、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现代住建等“八大”重点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增量扩容。

  治水,还治出了一个新的产业——“环保产业”。

  特别是在诸暨市,今年6月,中信集团旗下的环保企业——中国水环境集团就整体收购了诸暨第一污水处理厂。7月22日,诸暨市政府和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总投资额4.63亿元的诸暨市浣东再生水厂(地埋式)PPP项目合同,成为全省第一个PPP项目(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因为要治理横穿诸暨店口镇的5公里长中央河,嗅觉灵敏的20多家店口企业闻风而动,以治水为切入口,谋求产业转型,进而形成了一股势头强劲的“环保板块”。

  治污,是为了治水。而治水,是为了营造一个整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因此,在这一次有堵、有疏,有关停,也有扶持的整治过程中,绍兴的传统产业纷纷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而绍兴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根本性的“重构”。

  至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2%,较2013年底提高了2.4个百分点,四大传统产业占比下降至58.5%,比2013年下降4.9个百分点;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13年底的4.8∶52.6∶42.6进一步调整为4.1∶50.9∶45。201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9.4吨,比2010年下降41.5%。

  而据2015年11月的最新监测结果,绍兴市今年计划削减的9个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已完成削减7个。70个市控及以上断面与2013年底相比,达Ⅰ~Ⅲ类满足功能区要求的断面增加14个,达41个,达标率为58.6%;劣Ⅴ类减少11个,降为1个。21个省控断面水质达到III类及以上标准有18个,占总断面数的85.7%,比2013年底提高28.6个百分点;全省交接断面考核绍兴市连续三年保持优秀,曹娥江出境水质由Ⅳ变为Ⅲ类,浦阳江保持Ⅲ类。

  2014年,新昌县率先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捧得“大禹鼎”。2015年,诸暨、嵊州、柯桥、上虞4区县也通过了省验收组现场复核。

  这是一份可喜,也书写着太多不易的成绩。

“重建绍兴水城”——

长效治水,让水活起来

  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水兴城兴、水美城美,曾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而近年开发建设的镜湖新区,更是一座“浮在水中”的新城。

  《关于狠抓“五水共治”,加快水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彰显了绍兴市委、市政府在治水过程的另一个战略梦想——“重建绍兴水城”。

  这种“一题两做”、“一心两用”,使得绍兴治水有了更多的“源动力”。

  五水共治,既是在“还历史的债”,是在擦去蒙了多年的尘垢,但同时,又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契机。可以相信,在这一次声势浩大的治水大战中,“水乡绍兴”必将重现历史的荣光,“水城绍兴”同时也必将波光滢滢,美艳如画。

  一个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江南生态宜居水城”,正在向我们展现出来……

  从“政府推动”到“全民跟进”

  治水,是一场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

  治水,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靠几场“战役”就能一日而成。“河长制”的建立完善,就是以制度来保证治水的常态化、长效化。

  随着治水进程的不断深入,绍兴对“河长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形成了“一张网络、二个平台、三项职责、五无目标、八大机制”的河长管理模式。

  市、县、镇三级还同步配备了“河道警长”,部分地方还试行了机关干部全员河长,以及“企业河长”、“公益河长”等。像诸暨,就有104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代表、企业家代表、妇女代表等被聘为“公益河长”。

  各县市也在探索深化河长制方面下足了工夫,像柯桥的“先贤回乡认领”,上虞的“第三方考核”,新昌的“百企联百村制度”、越城区、嵊州市的“沿河洗涤整治”、“精品河道创建”,诸暨的“河长保证金制度”、“跨界河道处置”等,诸暨20多位市领导被扣除“河长保证金”的新闻,还一度成为众多媒体网站的一个热点。

  至目前,5120位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实现了包括村级沟渠溇塘在内的全市河道全覆盖,促进河道“无杂物漂浮、无违章设置、无护岸坍塌、无污水直排、无污泥淤积”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切实有效的作用。

  政府的推动,带来了市民的响应。

  确实,“五水共治”最初只是一个“政府行为”,因其契合了群众的愿望,最终演绎为一件上下齐心、城乡同步的“民生工程”,全市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被广泛激活了。

  部门单位、党员干部、群团组织、企业家首先行动起来了,出现了诸暨党员认领河道、柯桥团员青年微信群、嵊州“巾帼护水志愿护河队”、新昌企业认养河道等经验做法。现在,“党员认领”、“企业家认领”已在全市成普遍之势。

  与此同时,市直机关开展了“五水共治”百千万先锋行动,总工会在企业开展了“五水共治”劳动竞赛,教育局在中小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妇联组织成立了千支“巾帼护水志愿服务队”,“五水共治”还写进了修订的“村规民约”。

  就连钓鱼协会、登山俱乐部、自行车协会等社会团体、志愿者成立了护河志愿者队伍。

  有13万人参加、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机关干部集中义务劳动纪录的活动,也在这场战役中上演了——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干部和工青妇志愿者利用双休日时间,集中开展了“党员干部义务劳动日”活动,集中清理农村河岸垃圾、打扫城乡卫生死角、上门入户开展“五水共治”宣传为主要内容的义务劳动。

  而“有奖寻找身边的垃圾河”、“评选最美护河人”等活动,则是对这种护水热情的最好呵护。

  就在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全市万名镇(街)干部放弃休假,以“包干到户”、“包片入户”的形式,挨家挨户宣讲治水知识,劝导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

  民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城市到乡村,民众的广泛参与,让绍兴治水有了更多的质感、更强的生命力。

  从“生态治水”到“重建水城”

  五水共治,是一次环境的“革命”,更是一次重构山水生态,进而又重构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革命”。让水活起来,“活”的就是美丽水乡、美丽乡村、美丽水城。

  无论是对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整治,也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绍兴水城重建,都在这一场治水战役中,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因此,从一开始,绍兴就为治水工作作出了周密的部署:充分利用水资源,用足水优势,做好水文章,以期达到治水效果的最大化;“规划先行”,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河湖密布、水域广阔,是绍兴最显著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区域规划一体化的要求,绍兴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了水城概念性规划、水城河湖水系规划,积极打造“两江、十湖、一城”全市域水城格局,构建“四大河流、五大古城、九大湖区”中心城市水域框架,维护千年特色水城格局,重塑“水清岸绿、天蓝气净、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城典范。

  为“重建绍兴水城”,绍兴组织实施了“双百双千”工程,每年滚动安排总额1000亿元的百个重大基础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河湖综合整治、城市有机更新、道路交通畅通等城市建设,现代水城建设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借助治水,拓宽乡村游、生态游、家家乐、民宿等农村发展新途径。

  而三年来一直秉持的“生态治水”理念,为绍兴的水乡建设、水城重建,提供了极为可靠、科学的现实保障。

  狐尾藻,是上虞在全省最先引进的一项“治污新器”,全省现场会当场就肯定了这一做法,之后又迅速在绍兴、在全省推广。

  今年,诸暨又探索出了放养“小鱼治水”等新法。

  治水方向还从水中转到了岸上,广建沿河步行道、亲水公园,实行“河岸同治”。如今,花叶芦苇、鸢尾、水生美人蕉等水生、半水生植物等各种花草,已成为众多河道的一个常态风景。

  曹娥江畔“十八里景观长廊”,已成上虞的一块知名城市品牌。绍兴高新区将一座“现代水城”送到了市民面前,让迪荡湖成了真正的“绍兴西湖”。柯桥区投资1.5亿元,对全长约10公里的鉴湖江进行了综合整治、提档升级,推动了旅游业的新一轮大发展,漓渚镇棠棣村更成了全省第一批美丽乡村。

  诸暨建成了浦阳江“一江两岸”沿线连片水生植物景观带,建成了沿江慢行系统,连接贯通了20公里沿江“城市绿道”,构筑完成了君城湿地公园等亲水公园,真正把浦阳江城区段及其两岸建成干净、美丽、生态、现代的大城市“滨水公园”。

  嵊州、新昌也把江堤建设当作水利工程、文化工程和景观工程来抓,剡溪江、曹娥江、黄泽江、新昌江、澄潭江等主要河道已逐步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堤岸。“水旅游”文章也做得风生水起……

  治出一个美丽环境,更治出一个美丽家园——这,就是绍兴治水的一个终极目标。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只为那一片梦里水乡 2015-12-01 浙江日报2015-12-0100007;浙江日报2015-12-0100011;浙江日报2015-12-0100022;浙江日报2015-12-0100010 2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