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南浔港胡村深挖地方历史文化内涵

保护古村,活化民俗

  区委报道组 冯旭文

  冬日上午,走进南浔区旧馆镇港胡村,古村落抢救性修缮和保护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几个建筑工人搭起脚手架,修复着古建筑的屋檐。

  港胡古村依河起市,东西走向约1公里。毓秀桥、沈氏桥、木桥3座古桥将古村南、北连为一体。南岸是港胡村,北岸是新兴港村。两岸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传承着古老的韵致,古树老宅下蕴藏着古朴别致的风情。岸上的亲水连廊是真正的“土菜一条街”,至今仍沿袭着古老的“早上一小时经济”,老农们会在每天清晨把自家种养的“时鲜”拿到这里“换现”。

  徜徉在古村街头,疑是时光倒流。长长的连廊,临河的格窗,岸边的女子,渐渐弥漫成一幅水墨长卷。阳光在水面上如丝缎般的光滑,偶有风吹过,便展现出了如螺纹般的细小水波。

  “近年来我们对古村落进行了有计划的保护。”港胡村党支部书记钱建强说,2013年,村里投资60万元,拆除了与古村落历史风貌不相符的建筑物3间,修复古建筑6幢,同时完成了线路整改、墙体加固、立面改造、河道整治等多项相关工作。2014年又投资38万元予以改进和完善,并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传承水乡文化遗产麦秆画。

  大气磅礴的“百寿图”,清新雅致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栩栩如生的猛虎下山图……港胡村文化礼堂里,一幅幅精美的麦秆画让人大开眼界。“麦秆画是一种剪贴艺术,不仅工序复杂还很考验人的耐性,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的人学会它的制作手法,能让这门技艺流传下去。”麦秆画家郑镕初这样聊起了他的“麦秆画经”。目前,港胡村文化礼堂还专门设立了麦秆画的工作室,把麦秆画作为重点文化特色积极进行推广。

  行走于村中,只见灰白高耸的山墙、高低片片的黛瓦、不染一尘的石板街,老宅子门口坐着张望着的老人,皆隐隐透露出一种舒适与惬意的感觉。“现在,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品味这里的自然宁静及文化韵味。”钱建强说。

  “旧时,我们这儿每年清明节还‘摇哨船’,动静可大了,方圆百里闻名。”店埭老街上一位姓沈老人这样说道。“摇哨船”曾是港胡、新兴港一带盛行的民俗活动。活动前后要持续3天。前两天是水上游行,船上8名水手统一着装,两橹出挑,轮流摇船。船两边彩旗飘扬,船头锣鼓喧天,船中央戏台上俊男美女装扮的戏剧主角,栩栩如生。第三天是活动高潮,所有“哨船”汇集在义家漾一带的漾面上,举行激烈的比赛。

  “第一只哨船头角翘,两橹外挑来进香;长超山上年年到,烧香里闹洋洋。第二只哨船凑成双,金漆栏杆两面装;上游抬阁多好看,下有锣鼓闹吵吵。第三只哨船来得快,两条游龙水里行;拖水传遍白绸围,浪打许仙白娘娘。第四只哨船四样生,只只哨船换花装……”湖州著名民歌《十只哨船》,还曾出现于近期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中,歌词所描述的便是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

  长期以来,港胡、新兴港一带以种田育蚕养渔为主的“桑基渔塘”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链系统,再加上当地没有大的工业项目,使得这一区域的原生态没有受到破坏。新兴港村的义家漾水域已长成大面积的芦苇荡,湖中小岛野生植物茂盛,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的理想场所,白鹭等鸟类群居,出现了“绿水游鱼、白鹭青天”的如画景观。义家漾水域已逐渐成为水乡动植物多样性及原生态的代表。

  “湿地流水潺潺,芦苇摇曳,村内古街、古桥、古宅、古集市,再加上民俗活动,客人一来,就仿佛穿越历史了”。钱建强说。铺满阳光的小路上,路边的野草带着不舍的情怀褪去了青春的容颜,树木也在憧憬中落叶纷纷。

  今年港胡村以历史古村落保护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区域水环境整治,对古村落区域河道进行大力度的河道保洁,对周边区域农户全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了湖州市环湖河道整治工程的农房拆迁,实施河道清淤和生态砌石建设900多米,淘汰低小散企业2家,修复破旧建筑27幢,建成景观栏和绿化种植1000多米,目前已成为“南浔最美十大乡村”,为下一步打造南浔区美丽宜居示范村奠定了基础。

  镇党委有关负责人说,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要在保护原有资源的前提下,活化民俗,深入挖掘这一带的旅游功能,将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到最大。”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保护古村,活化民俗 2015-12-01 4059926 2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