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文章导航

为美丽之洲添色加彩

——余杭全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合拳

  为美丽之洲添色加彩

  ——余杭全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合拳

  三面依托杭州主城的余杭,是名副其实的主城区后花园,担负着涵养生态、美丽杭州的重任。因此,破除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排泄物等原因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是余杭迈向现代化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指导下,余杭区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战略决策,围绕着“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源头治理,咬定目标,克难攻坚,全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合拳,全面实施畜禽禁养、水产养殖整治、种植业污染减控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等工作,着力构建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过程清洁、生态环境优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通过畜禽禁养和水产养殖治理,这里的水更清了,空气更好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对废弃农药包装物进行回收处置,这里的土壤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提升了;畜牧产业的转型和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农民增收了,生态效益提高了……这场从上而下、面面俱到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为美丽之洲余杭增加了绿的底色、新的活力,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生态环境福利和红利,增加了幸福感和获得感,获得了老百姓的由衷点赞。

畜禽全面禁养,让乡村更美丽

  畜禽粪污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之一,据统计,我国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即COD)约占全国农业源COD排放总量的90%以上。由于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且缺少干湿分离的基本防治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担。

  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的关键时刻。近年来,余杭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五水共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全省较早实施畜禽禁养的地区之一。

  2005年以来,余杭区先后在苕溪流域、运河流域、临平副城、良渚街道、运河街道、闲林街道等区域实施畜禽禁养。2008年,确立并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被放到了更重要位置。2013年下半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指引下,余杭区全面启动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至2014年8月5日,余杭圆满完成了畜禽禁养计划任务,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开展并率先完成的禁养畜禽区(县)。

  余杭街道是余杭区畜禽禁养重点镇街之一,由于水系发达,湖港密布,居民养鸭不在少数,但是,沿河分散饲养一直是本地蛋鸭饲养的主要模式,蛋鸭粪污直接排入河道,对周围污染比较严重。另外,农村居民小规模泔水养猪也一度盛行,泔水和猪粪流入附近河道,都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013年余杭街道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完成了畜禽禁养工作,禁养范围涉及11个村、411户养殖户。通过畜禽禁养,原来养殖场污水满地横流的现象消失了,苕溪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村民张大伯说:“猪、鸭都禁养了,河水确实干净了很多,感觉整个村都变整洁了。”根据余杭环保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畜禽禁养后,苕溪运河流域水环境改善明显,氨氮、总磷等主要指标较禁养前下降幅度都在七成以上。

  当然,畜禽禁养并不意味着实行“一刀切”,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生猪500头以上、鸭存栏10000羽以上)、证照齐全、污染治理达标的25家畜禽养殖场,余杭区也进行了保留。25家保留场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 “一场一策”方案,按照“两分离”(雨污、干湿分离)、“三配套”(粪便、沼气、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的要求,全面完成了改造提升,排泄物实行处理和综合利用。

  在扎实做好设施化投入、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的同时,考虑到养殖户的出路问题,余杭区积极开展禁养户的转产转业、困难帮扶、技能培训等工作,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有力的保障。

  张泉根原来是塘栖镇邵家坝村的养猪大户之一,在畜禽禁养之后,他把所租的30亩地拿出一部分来养虾和甲鱼,另外一部分用来做拉丝加工,不仅规避了原来养猪投入大所产生的风险,效益也比原来要好得多。他为政府实施畜禽禁养点赞,不仅改善了当地环境,而且帮助他减少了亏损:“如果没有禁养,受猪肉市场价格波动,2014年之后我至少要亏掉20万元。”

  对于余杭区来说,完成畜禽禁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加强长效管理,实现畜禽禁养反弹“零增长”。为此,余杭区出台了《余杭区畜禽禁养长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畜禽禁养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畜禽禁养成果,严防禁养“反弹”,助推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余杭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实施种养结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多种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转变,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0个。

渔业转型升级,让河水更清澈

  余杭是浙江省内陆渔业重点产区。发达的水产养殖业,在为余杭的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水体的污染。在全省全面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役的大背景下,如何治理水产养殖污染、保证水流畅通、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成为余杭必须面对的问题。

  余杭的做法是注重源头治理,通过实施温室甲鱼关停整治、黑鱼养殖面源污染整治、定置网具清理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工作,全面改善河道水质和人居环境。

  温室甲鱼养殖场关停是余杭治气、治水工作中的重大战役,是倒逼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信号,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临平温室甲鱼养殖历史由来已久,因养殖户燃烧木屑、蜂窝煤为大棚取暖而产生的烟尘以及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影响比较大,违法建筑、破坏耕地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为了祛除这些“痼疾”,余杭区重拳出击,在全省率先开展温室甲鱼关停及场地复耕工作。2014年9月,临平城东地区温室甲鱼关停整治全部完成,748户养殖户温室甲鱼养殖设施全部拆除,并进行复耕。今年5月,余杭区又启动了第二轮温室甲鱼关停整治工作,涉及乔司街道、运河街道等5个街道(开发区)。目前,163家养殖户已全部完成签约,养殖棚腾空交棚及拆除工作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余杭区同步开展黑鱼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生态、高效、绿色转型,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运河街道是浙江省的“黑鱼之乡”,虽然黑鱼养殖利润可观,但养殖带来的水体和空气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周边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备用水源喜庵港曾一度因为水体污染严重被列为黑臭河。

  为了破除污染,保证水质,运河街道全面启动黑鱼养殖综合整治工作,运河街道和村组干部组成工作小组,深入每一养殖户宣传“双鱼”养殖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通过细致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今年8月18日,运河街道194户黑鱼养殖户全部完成综合整治的签约。

  “当然,养殖户的出路问题是我们更要考虑的,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黑鱼养殖才不会反弹,才能取得长久的成效。” 运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文泉表示,为了引导养殖户顺利转产转业,街道组织村干部到桐庐、建德等地考察荷花种植基地,计划将1000亩黑鱼园区打造为莲藕种植基地,通过“荷塘月色”品牌的营造,使这里成为一个可赏可玩的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温室甲鱼、黑鱼专养的关停转型不过是余杭区水产生态养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余杭区大力推进渔业转型,2014、2015两年累计完成养殖塘生态化改造6000余亩,累计推广“稻虾轮作”、“稻虾共生”、“稻鱼共生”和“藕鱼共生”等种养结合模式7000亩,实现了促粮、增收、保生态三重效益的统一。

  此外,余杭区还全面开展了外荡定置网具集中整治行动,在全区范围全面清理外荡水域中虾笼、老虎网等禁用渔具和养殖网箱,清退非法占用养殖水域,拆除非养殖水域内的各类拦鱼设施;同时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改善水域生态和河道景观。

“肥药双控”、

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

让环境更生态

  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作物产量提高,尤其是粮食产量提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就像一把“双刃剑”,不合理施用不仅会对土壤、水环境等造成污染,还会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为了打造循环、生态、高效农业,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余杭区在推进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肥药双控”工程,减少种植业污染,主要采取四大措施: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高氮高钾复合肥,减少不合理施肥量;二是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化学肥料用量;三是推广高效双低农药,替代低效、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农产品品质;四是实施病虫绿色防控,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代替化学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2011年以来,余杭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肥药双控”工程,取得减少肥药用量、节省肥药成本、增产增效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效果。据统计,与2012年相比,余杭区2014年化肥使用总量减少6200.7吨,农药使用总量减少31.18吨。“肥药双控”实施区的农作物平均每亩可节省肥药成本51.72元,亩均可节本增效164元。

  如果说农药的使用给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是直接影响,那么废弃农药包装物被随意丢弃将产生二次污染问题,特别是对土壤和水源产生的污染,一旦形成则很难治理。因此,余杭区于2009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镇街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协调监督、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存放运输、专业环保单位归集销毁”回收处置机制。该机制2015年入选浙江省农林水环境治理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大创新技术与模式”。

  小投入换来大效应。据余杭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实施回收处置工作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94万元,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4304.75万件,回收率达到90%以上,基本杜绝了废弃农药包装物乱丢乱弃现象,从根本上切断了农药残留物对农田土壤及水体的侵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进而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并为余杭美丽乡村建设添上了亮丽的色彩。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为美丽之洲添色加彩 2015-11-30 浙江日报2015-11-3000006;浙江日报2015-11-3000010;浙江日报2015-11-3000011;浙江日报2015-11-3000015;浙江日报2015-11-3000008 2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