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观天下·气候大会

气候谈判:行动胜于空谈

  顾周皓

  又迎来了新一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大会”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是耳熟能详甚至有些审美疲劳的词汇了。然而年复一年,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多哈、华沙、利马……气候变化大会举行了一届又一届,全球气候谈判取得成果的日子却依然遥不可及。这一项马拉松式的谈判怎么就那么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该机构收到146个国家的减排计划。但即使这些国家的减排计划加在一起,到本世纪末地球气温的升幅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估计还会达到约3摄氏度。显然,遏制全球变暖,留给全人类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多。

  谈判老是谈不完,自然只有一个原因:谈判各方有着难以弥合的分歧,谁都不愿意做出妥协让步。而气候谈判中最重大的分歧,则是到底谁应该为减少碳排放承担更多的责任。

  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科学研究表明,主要温室气体能够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产生累积效应。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同期总排放量的70%。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从1850年到2011年,美国的累积排放占全球的比重为27%,欧盟占25%。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正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据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

  显然,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前,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都是全球碳排放中的“重头”。既然发达国家当年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并借此积累大量财富,如今又依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那么为了遏制全球变暖而承担更多责任就是应尽的义务。

  遗憾的是,全球变暖的速度近年来越来越快,地球上的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一些发达国家近几年来却依然将时间浪费在谈判中的“扯皮”上,全无为当年历史“还债”的诚意。正如温水里的青蛙,只为一时还没有切肤之痛,便不能痛下决心告别眼前的舒适安逸。

  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碳排放总量暂居高位,但人均碳排放水平仍较低,在减少碳排放上的努力更是有目共睹。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

  在今年6月底提交给联合国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中,中国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另外,在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的决定起到了巨大的表率作用。巴西总统罗塞夫日前表示,在2005年碳排放基础上,巴西将在2025年前减排37%,并着眼于在2030年前减排43%。

  全球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人类的将来创造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中国作出的减排努力,是巴黎气候大会开幕之前全球气候治理中难得的亮色。

  与联合国大会投票不同,气候变化谈判不依票数多寡通过决议,而是要获取全体参会方的认可才能达成协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易卜拉辛·塞奥透露,已有超过160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文件,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国家都提交了报告,提交报告的国家的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从这一迹象可以看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已处于凝聚之中。

  减少全球碳排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做出实干努力。希望这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能少一些拘泥于自家私利的搅局者,为减少碳排放作出自己“公平份额”的努力。


浙江日报 观天下·气候大会 00018 气候谈判:行动胜于空谈 2015-11-30 4084814 2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