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乐活人居

今天我们该怎样
“诗意栖居”

  知白

  而今房产商吸引人购买高档住房,总喜欢用“诗意栖居”这类美好的词语来作为卖点。在确,不少杭州郊外排屋别墅类住宅,或依山、或面湖、或临江,兼具园林之胜、山水之美,诗意栖居的环境条件,可以说是完全具备的,但若要说有了这样一套房产,就可以享受诗情画意、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我看也未必。

  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住宅的美化和诗化。如果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对宅地大环境的选择;那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则是对住家小院植被的讲究了……

  或说,这种依山面水、植桃种竹的条件,只有郊野村宅才办得到。那么,在城市人口还不太密集的五六十年之前,杭州市民的住宅和装修虽然没有现在高档,但“上有天、下有地”,诗意的环境,却还是要比现在好很多。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不要说市区的环城路以外都是菜地竹园,就连笔者就读的杭州建国路黄肉巷小学周边,也都是连片的鱼塘。同学家,条件好一点的,或石库门一门关进;或小楼独户,院子里有假山和紫藤花架。像笔者这样工薪阶层的平民,虽租房而居,墙门里面,却也有青石板铺就的天井,屋檐下燕子年年筑窝哺稚,泥墙上攀爬着家栽的南瓜秧和野生的长青藤,乡野的自然气息并未与市井隔绝。到了六十年代,城市人口渐增,长生路同学家的石库门楼房里,房管所安排进了三户住家,人多面积小,不得已,三楼的晒台也改建成了一间窄小的住房。为图房租便宜,我家十年中则搬了三个地方,住房面积越搬越小,最后全家十口挤住在一间24平方米的楼房里。我至今记得,楼下公用厨房的入口,是一扇老式的铁皮门,上面有一副锈迹斑斑的对联:“极门清三径,高谈玩四时”。却原来此地本是紧邻一大户人家的后花园,因地皮紧张,也被公家改建成了住房。在这样的趋势下,一般市民要“诗意栖居”,实在是不可能了。

  那是不是说,只要住房条件好转,人们就可以重续“花间一壶酒”的诗化起居呢?过去我也这样以为,但现实证明,这只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憧憬。

  今年九月份,我家买了郊外一处改善型住宅。因为装修的关系,笔者参观了周围不少朋友、邻居正在装修或已经入住的排屋别墅,看后的感触是:住宅虽“豪”,离“诗意栖居”四字,却相差甚远。不是说业主舍不得花钱,他们的装修,选材考究、工程浩大,耗资起码上百万;不是说业主不动脑筋,为了打造豪宅,他们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把可拆的非承重墙都拆了,把可挖的地下层都掏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争取尽可能多的住房面积。他们把卧室和阳台之间的墙拆掉外移,以扩大房间的面积;把南北的露台都用玻璃密封,成为一个个“阳光房”;把二楼三楼宽敞的起居室重新砌墙分隔,凭空多出了二三个房间;把楼层基础内的填土统统掏空,挖出了一间间地下室;而高敞的顶楼和楼梯上方,“空着实在太可惜”,家家户户几乎都不惜工本,架槽钢、搁预制板,搭起阁楼以作贮藏室;更有极端的,甚至将入户庭院都加盖屋顶成了房间……如此大动干戈的结果,原本建筑师精心设计的房屋结构完全变样:外观不再和谐,南北难以通风,阳光和新鲜空气,统统被拒之室外。院子内物业规定不能搭建,这是他们最大的遗憾,那就调整规划布局,将草坪铲除铺上瓷砖“硬化”,把“无用”的灌木杂树一概拔除。笔者亲见一个高档小区,原本开发商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栽有几株芭蕉,业主入住后,几乎都将其连根挖掉。曾听一位业主抱怨:“现在连香蕉都卖不出价钱,何况芭蕉,枯茎败叶的,谁吃得空去打理!”

  惜乎,古人营造,尝知亭、台、楼、阁之分:楼房晏息、暖阁负暄、水亭纳凉、露台赏月,各有各的用处。而今天的人们,钱袋子是鼓了,住宅条件也极大地改善了,家中人均住房面积尽管已经够大超大,可观念还停留在刻板实用的框架上。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屋顶下的方寸,才是真正的住房面积,而这,可是要卖几万元一平方米呢!他们装修的心血,都花在扩面积求增值的算计上头,不知道也没有兴趣去了解、欣赏美好住宅所能营造的诗情画意了。

  芭蕉叶阔,雨打其上,蔌蔌有声,夜来闻之,更为撩人。唐代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宋末文天祥《山中即事》:“芦叶西风惊别浦,芭蕉夜雨隔疏窗”、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皆是咏叹芭蕉的千古名句。若是连这样的窗前之物都不能容忍,还有什么心绪体味“诗意栖居”。


浙江日报 乐活人居 00020 今天我们该怎样
“诗意栖居”
2015-11-30 4086059 2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