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遂昌农民叶松旺变身网店主

一根网线联结城乡

  本报记者 聂伟霞

  通讯员 肖靓 项烨

  【人物简介】叶松旺,遂昌县柘岱口乡柘岱口村农民,大半辈子“闷”在深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没想到“农村电商”搅动了他的心湖。2011年,45岁的他开出了全乡第一家网店,山里农民的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

  初次触网尝甜头

  从遂昌县城出发,车行100多公里蜿蜒的山路,才到达柘岱口村。小山村极其安静,空气有点甜。在这样一个偏远山村,农民叶松旺凭借一根网线,和外面的精彩世界紧密关联着。

  “我打过工、种过田、养过猪,原以为一辈子只能‘窝’在这山沟沟里。想不到,年近半百的我越过越精彩。”见到49岁的叶松旺时,他正坐在电脑前忙着发货。身边围满了村民,正等着他帮忙网上代购生活用品和农具。

  2011年,叶松旺在电视上看见农户通过开网店致富的新闻后,萌生了开网店的想法。于是,他白天黑夜研究,按照网上的教程,尝试开了一家“山野晨峰福中富”的网店。

  “一开始只是玩玩。第一单买卖是一斤黑木耳,标价1元钱一斤,结果真有人下单了。”叶松旺吐了吐舌头说,“经商要诚信,我花了30元钱,买了一斤黑木耳,再贴了10多元的邮政包裹费。”

  这笔亏本的买卖,让叶松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原来好酒不怕巷子深。2012年,叶松旺参加了遂昌县网店协会第二期网商培训,系统了解电商行业,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网店运营诀窍。渐渐地,叶松旺的网店经营进入了正轨,消费者越来越多,订单源源不断。

  品种转型又升级

  白芸豆、南瓜子、赤豆、番薯干、笋干……“山野晨峰福中富”网店里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叶松旺说,网店里的农产品都是周边农户自家的土特产。

  “这几天,番薯干卖疯了。”叶松旺说,今年,番薯干卖到13元一斤,订单已下了好几千斤,每天还有源源不断的生意“砸”来。

  “以前,番薯在我们这里是拿来喂猪的,现在身价翻了好几倍,成了抢手货。”叶松旺说,村民惊叹网络的神奇。今年,家家户户开始种番薯,并将收获的番薯晾晒一个月后,达到自然甜度,做出来的番薯干又甜又糯。

  吊瓜子,也是松旺网店的主打产品之一。“我卖的是可以生吃的吊瓜子,营养价值更好。”叶松旺说,“一开始是卖自己家做的吊瓜子,后来找身边农民收吊瓜子来卖,再后来得出去四处收购货物,有时网店的吊瓜子还卖到断货。”

  “我卖的土猪肉很好的,88元三斤,绝对正宗的。”为了证明自己家土猪的“正宗程度”,叶松旺不光拍了土猪的“肖像照”,连杀猪的过程,都用图片的方式,展现在网店的宝贝描述之中。

  家里养的鸭子、别人家养的土猪、山里人养殖的石蛙,都被叶松旺搬到网上。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把自家的农产品高价卖出去。

  今年,叶松旺的网店又挂了块新牌子——“遂昌赶街”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帮助农民代买、代卖。现在,上网购物已成为许多农民的新时尚,大到生产资料,小到生活用品,都到网上去买。去年有一个农民一次性付费5000多元,在网上买了防虫灯、防虫罩,比线下便宜了1000多元。

  这一买一卖,不仅推动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还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畅想创业新天地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从事什么职业,我很骄傲地说,我是位‘农村电商’”,叶松旺那微微泛红的脸上露出些许自信,还时不时和记者提起“纽交所”。他知道,自己是互联网大潮中的创业者,他的网店,作为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中一个细微的分子,参与制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创业神话。

  “小小网店,寄托着村民的希望与梦想,再多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叶松旺说,目前,开网店最大的障碍是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乡里快递到不了,许多产品都需要拿到县城邮寄,骑摩托车翻山越岭需要3小时才能到县城,有时雇辆小货车运到县城,这样每个包裹的成本平均要增加5元左右。”叶松旺说,交通便利的地方快递成本在5元左右,而他这里至少要10元。“有些货发慢了,顾客就给差评,目前网店还是两星。”叶松旺带着遗憾说。为了增加邮寄速度,叶松旺在遂昌县城租了房,把一些俏销的农产品储备在那里。

  叶松旺的精彩人生,是山乡追赶电商时代的一个缩影。在遂昌,“农村电商”在“电商换市”的大背景下正茁壮成长,促进农村转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绿色生态高效发展之路,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模式。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一根网线联结城乡 2015-11-28 4077041 2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