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一打三整治:东海振兴会有时

  本报记者 祝梅 通讯员 卢艳

  “当了40年渔民,最期待的,还是海里的鱼儿多起来。”开渔两月有余,渔民们终于迎来冬季渔汛,石浦镇石浦渔村渔民林永法说,今年出海,捕到的带鱼要比前几年多了。

  因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恶化等因素,这些年来,浙江曾经丰沛的渔业资源遭到破坏,东海“蓝色粮仓”的修复振兴刻不容缓。2014年5月28日,“一打三整治”正式启动,各地依法打击涉渔“三无”船舶(指用于渔业生产经营活动,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的船舶)和违反伏休规定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全面开展渔船“船证不符”(指船舶实际主尺度、主机功率等与相应证书记载内容不一致)整治、禁用渔具整治和污染海洋环境行为整治。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随着“一打三整治”的推进,我省已基本完成“三无”渔船取缔工作,巩固并提高伏休成效、切实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成为“新常态”。循着绿色发展的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上新篇章正开启。

  深化整治攻坚战

  这是“一打三整治”行动启动以来的第二个秋冬渔汛期。11月初,我省渔政部门调集10艘执法船只,分南北两片对浙江沿海禁渔区内的违规作业进行巡查,显出一派海洋秩序重整的新气象。

  目前全省上报取缔“三无”渔船14004艘,“一打”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之前,我省有证渔船2万余艘,无证渔船约1.3万艘,意味着每3艘渔船中就有一艘“三无”船舶。

  “今年我们管辖的海域,本地大中型违法捕捞渔船少见了,连小型沿岸偷捕渔船也难见到。”象山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队长张生荣说。

  不过,外逃“三无”船舶、外省跨界偷捕、涉外违规等现象仍未杜绝。目前,我省与相邻三省一市签订了协同执法备忘录,推动形成全海区高压严管态势。伏季休渔期里,各地纷纷开展“清海、清港、清网、清市、猎狐”等综合执法行动,形成了“海上打、港口堵、市场查”的全产业链执法监管,查获的违法违规渔船较去年同比下降43%;开渔后,对禁渔区线内的违规作业巡查也不定期开展,通过保护鱼类洄游和产卵的区域,为东海留蓄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

  在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力度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渔民积极配合监管和渔船整改工作,对违法违规行为不再熟视无睹,举报电话多了。8月初,全省215家造船企业公开承诺抵制违规造船。现在,各地的修造船现场纷纷安装监控设施。

  目前,我省已有4938艘“船证不符”渔船完成初步整治。象山、宁海持续开展清理地笼网的工作,普陀、温岭等地严厉打击非法携带、使用“电脉冲”的5艘渔船并捣毁陆上制违窝点。截至目前,全省已取缔禁用渔具14万余顶(张)。

  长效机制护生态

  在浙江海洋学院试验场,约2.5万尾人工繁育的小黄鱼鱼苗经熬过“百天”,将加入到增殖放流大军,为东海渔场修复振兴注入新血液。

  小黄鱼、大黄鱼、墨鱼(曼氏无针乌贼)、带鱼是浙江渔场的“四大鱼产”。2000年以后,渔业资源产量减少、资源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不稳定的状况日益明显。近几年陆续有渔民捕捞到零星大黄鱼,梭子蟹产量也连年丰收。

  “浙江渔场近年来的可捕量大约在200多万吨,但实际捕捞量却超过300万吨。规范渔具、限制捕捞产能,能为东海留下更多鱼类的子孙。”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徐汉祥说,10月1日起,我省全面施行《关于实施海洋渔业资源重点保护品种可捕规格及幼鱼比例制度的通告》,加大了对幼鱼资源的保护。

  海洋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正逐步建立。目前,全省组织开展入海污染源核查,对沿海重点港湾、48个入海排污口、6条入海江河实施月度监测,并积极推进海洋牧场、产卵保护区选划和增殖放流工作,希望逐步实现海洋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的目标,让我省渔场资源早日恢复到昔日水平。

  “一打三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已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苗种27.4亿尾,投入资金近亿元。与此同时,今年2月,宁波在渔山海域成功投放20座由涉渔“三无”船舶改造而成的人工鱼礁,这些“变废为宝”的船舶将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索饵、繁殖和生长的环境,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根据地”。

  根据历史资源数据及资源监测成果,我省已选划建立5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域面积达231.4万公顷。去年起,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对浙江沿岸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进行专项调查,将在今年底前确定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银鲳与墨鱼等12种重要经济种类的产卵场位置选划意见,计划到2020年建成9个产卵场保护区,全面保护浙江渔场“三场一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渔民“失海”不失业

  苍南县马站镇后槽村有了度假村后,人气很旺。7月下旬试营业以来,每天营业额都在4万元以上。这个曾遍布“三无”船舶的小渔村,借门前沙滩,积极谋划“上岸不离海”的转型,发展涉渔休闲旅游。渔民们“洗脚上岸”,将拆船所得入股建起度假村,从保洁员到服务员、救生员,全村70多户完成身份转换。

  渔业生产曾是我省45万沿海渔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各地不仅安排用于渔民转产转业的扶持补助和生活补助,鼓励引导“失海”渔民向来料加工、休闲旅游、水产养殖等方向转移就业,还配套出台了包括优先提供担保、申报科技项目、开展转岗培训、经营农家客栈等各项优惠政策。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领下,舟山将目光投向“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当地部分国内捕捞渔船放弃捕捞船网工具指标,积极转向大洋性、过洋性远洋生产。

  目前,我省正研究加快出台本省籍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指导意见。舟山市已将渔民作为特殊群体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范畴;宁海、奉化、象山等地参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办法将渔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三门已正式出台渔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台州全市的渔民参保覆盖面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6月,财政部、农业部正式启动油补改革工作。目前,我省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渔民转产转业,提高传统渔民保障水平。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一打三整治:东海振兴会有时 2015-11-27 4010866 2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